第213章 永樂朝後宮女子圖鑒(第2/2頁)

由於每年都要進貢一定數量、相貌出眾的貢女,導致當時高麗國發布詔令,十二歲以上民間平民少女必須經過貢女選拔淘汰下來,才能自行婚嫁,否則就是違法。

洪武朝後宮四分之一都是高麗貢女,永樂帝的生母就是貢女出身的碩氏。

故,胡善圍有些不解,”皇後娘娘,這些朝鮮貢女難道有出身不凡者?為何是政治原因擡進來的?”

人之將死,有些國家機密必須告訴胡善圍。徐皇後解釋道:“以前是高麗國王氏王朝,現在那個地方已經改朝換代,是李氏當政的朝鮮國。當年皇上還是燕王的時候,悄悄出錢出兵器,幫助權臣李成桂奪位。”

“故,朝鮮立國,和燕地暗地裏關系很好,靖難之役的時候,李景隆五十萬南軍圍攻北平城,建文帝還下旨命和燕地的鄰國朝鮮出兵出糧食支援李景隆,李成桂表面答應,背後以各種理由拖延時間,沒有支援李景隆,否則北平城很可能被攻破,本宮也沒有機會今日和胡尚宮重逢坤寧宮。”

徐皇後淡淡講述,胡善圍卻聽得驚心動魄:還有這事?看來我在雲南四年,信息滯後,快要變成井底之蛙了。

都這個時候了,徐皇後還反過來安慰胡善圍,“事關機密,大明也有區區幾人知曉皇上和朝鮮國王李成桂的交易。朝鮮是東北邊境最重要的藩國,皇上要遷都北平,就必須穩住朝鮮,否則新都城危矣,遷都的事情就要黃了。”

“所以,後宮裏的朝鮮嬪妃,全都是朝鮮兩班貴族出身的千金小姐,漢字是朝鮮的官方語言,朝鮮貴族專用,這些朝鮮嬪妃琴棋書畫,談吐禮儀,和大明書香門第的小姐別無二致,並非以前只是用來取樂消遣、以色侍人的貢女。”

“她們的父兄是親大明派別的朝鮮兩班大臣,是穩住朝鮮、將來順利遷都的基石。只要她們沒有過分之處,盡量善待她們。”

胡善圍明白了,說道:“微臣知道了,不看僧面看佛面嘛。”

和聰明說話就是舒心,一點就通,一下在抓住重點。徐皇後微笑點頭,“就是這個意思,這些朝鮮嬪妃出身最高的權氏已經封為賢妃,還有魚氏、呂氏、崔氏等等,皆是好人家的女兒,各自都封了品級。”

“此外,宮裏還有兩個來自女真部落的妃子,也是為了穩定邊境之用,這些番邦女子,遠離家人,都是父兄為了前程送來大明和親的,都是可憐人,在本宮手下都很聽話乖順,就是不曉得本宮死後,是否有人興風作浪——你需記住,要善待她們,也要防著她們持寵而嬌,擾亂宮廷規矩,宮規不能松。”

胡善圍應下,“微臣對她們以禮相待,寬容為上,若有心術不正者,先言語敲打,收手也就罷了,若一意孤行,便先請示皇上,以宮規論處。”

“嗯,就是這個意思。”徐皇後說道:“還有一個張淑妃,父親是忠武王張玉,張玉本是元朝樞密院知院,一品大員,投降大明後跟隨皇上,在靖難之役時,為了救皇上而戰死,皇上為撫恤忠臣,納張氏進宮。張氏背後是靖難功臣還有投降大明的元朝臣子,你……”

徐皇後交代後事,強打精神說的太多,此時越發虛弱,都無法坐直了,胡善圍忙扶著皇後躺下,捧上參湯。

徐皇後休息了好一會,才說道:“後宮大概情況就是如此,本宮走後,應是張淑妃統領六宮。張淑妃太年輕,性子有些急,你是三朝尚宮了,好好穩住她,莫要走錯路,本宮覺得你有這個本事。本宮擔心的……是東宮。”

徐皇後憂心忡忡的看著東宮的方向:“太子身體不好,外頭廢太子的風言風語就一直沒斷過。太子總是對本宮笑呵呵的,似乎從來不放在心上,唉,知子莫如母,本宮曉得他心裏不舒服,有本宮在,一定能護得住這個憨厚善良的孩子,無人能撼動東宮。”

“可是本宮若走了……老二性格天生就愛爭強好勝,靖難之役,他跟著皇帝一路拼殺,還救過皇上的命,知子莫若母,本宮也曉得他心裏不服氣,不過,有本宮在,兄弟兩個表面始終都和睦,本宮本想著,時間會沖淡一切,本宮在中間慢慢調停,兄弟兩個會和好如初,可是本宮沒有時間了。”

徐皇後雙目生的期望越發迫切,“本宮並不貪戀這人間富貴,只是擔心兄弟骨肉相殘,本宮知道為難胡尚宮了——如果可能,請胡尚宮盡力避免悲劇發生,要漢王明白,永樂皇帝只有一個,東宮永遠都是東宮。”

“這個……”胡善圍說道:“微臣不敢保證能做到,只能盡力而為。”

其實徐皇後的幾點要求,和胡善圍的工作準則不謀而合:誰搞宮鬥我搞誰,誰爭儲位我搞誰,都不準搞事情,建立和諧有秩序的大明皇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