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第二十七個任務完

自然不會想著當什麽改革的急先鋒。

士族高高在上,已經是好多朝代的慣例。

大乾朝已經立國快百年,也是延續前朝的制度,現在是無法根除。

想要變革,也要看看情況怎麽樣。

在大環境沒有覺醒之前,海瀾他可不願意當什麽改革者。

所謂的改革先鋒,下場往往是死。

而且死的很慘烈。

就算是有皇帝支持也是一樣。

娘曾經講過一位銳意改革的範文正。

在改革時,就曾經遭到整個官僚體系的人反對。

縱然有著良好的品質,和比較好的改革制度,最後依舊是失敗。

很大一方面就是因為他的改革,並沒有得到更多人的認同,群眾基礎薄弱。

這還是對官員最好的朝代,沒有抄家滅族這個說法,就算是他的對手不滿意,也就是貶黜京城而已。

當然最後改革還是不了了之,其本人也算是郁郁而終,但還是保全了一家老小。

遇到記仇的皇帝,那會遭遇更加倒黴的事情。

皇帝或者主君會直接就找個機會報復。

比如說那個改革秦國律法的商鞅。

在秦國強大起來之後,就遭到滅頂之災。

之所以被殺,很大的原因就是國君想要除掉他。

此外,海瀾還聽說了一個例子,曾經有位臣子看到土地稅大量流失。

就改革求新,實施了《一條鞭法》,將稅款大量找回,也算是對朝廷很有功勞。

可是他的行為,觸怒了皇帝,因為皇帝感覺皇權被奪,在臣子活著的時候沒有辦法。

但臣子死後,皇帝就發作起來,命人抄了臣子的家,其長子不得不自殺以證清白,就是這樣,皇帝依舊是沒有放過。

先是把臣子的溢號給廢了,又派人把臣子的府邸給封住,讓臣子的子孫後代不少活活餓死。

就是沒有死的人,也是被流放,說起來那個臣子的改革,還給皇朝續命不短的時間。

當海瀾聽過整個過程後,冷汗都出來,他娘說:皇帝就是這樣的居多。

所謂的明君,真的沒有幾個,知人善任的更少。

當年的太宗皇帝算是明君,與魏征以史為鑒。

看上去君臣相得,甚為和睦。

但魏征死後,其子和公主的婚約解除,墓碑被砸。

即使後來墓碑再一次修復起來,但所謂的君臣相得,已經破滅。

海瀾記得娘給他說:你要記住,君就是君,一定要保有足夠的距離。

也不要傻乎乎別人一表揚,就忘記自己的身份,你的身後有著自己的家人。

娘說:她倒是不希望兒子一定要飛黃騰達,只要好好活著就好。

千萬不要隨意卷入什麽改革的潮流。

一旦改革失敗,搞什麽清算,改革先鋒就是來祭旗的。

其中關於土地稅的問題,余穎還特意提醒了她們兄妹兩人。

除非是在皇朝的一開始,就強令廢除所謂的官員不納稅這一條的規定。

不然想要在大家都一門心思想著怎麽免稅時,說以後統統不免稅,下場只能是一個,成為公敵。

就算是皇帝想要保住那個臣子也做不到,說不定還會成為背鍋的,成為人人喊打的佞臣。

成為佞臣後,一個不好就會禍及家族上下,包括妻族。

對此臣子還不能怨恨皇帝。

因為他要忠君。

余穎可不能讓這個便宜兒子熱血上頭。

一心只想著忠君報國。

然後被全部士族被視為敵人。

想要清除眼中釘,那些人可是絕對不會手軟的。

余穎很明白異類的下場,必然是被其他人群起而攻之。

她從一開始就想著,怎麽讓原主的孩子活下去。

至於其他人想要做什麽,余穎並不能管。

為了完成任務,她讓他們兄妹兩個人好好讀讀史。

絕不能把孩子救出來,他自己就一頭紮進改革的大坑裏。

在很多改革中,不是施政方針不好,而是總有歪嘴的和尚念壞了經。

此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沒有更多的人支持改革,說什麽都是白搭。

想要改革成功,就要讓整個社會有更多的人清醒過來,讓更多的人知道改革的方向。

那麽,這種改革才有成功的可能,那是大勢所趨的成果。

可現在的情況,並不是改革的良機。

沒有那個氛圍。

不單單余穎是這樣認為。

就是皇帝本人也是這樣認為。

他感嘆了一番,放海瀾回家去。

他心裏是有點遺憾的。

海瀾太過穩,一點也沒有什麽熱血。

根本就沒有問一下是不是要改革一番?

也許是看出來其中的風險。

可惜啊!

他明白,海瀾不會成為他手裏的一把刀。

因為他的母親不會願意的。

那個女人活得太過明白,絕對不會讓兒子冒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