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章 選擇

……

這絕對不是開玩笑,所以說陳靜太了解葉麟了。

既然葉麟讓二姐去街道上班,那麽就一定有他的道理。

說實話,之前她也不一樣讓二姐去掃大街,可是在知道葉麟的意思以後,她馬上改變了主意。

“小靜,你怎麽也……你剛開始可是反對的啊!”

“我改變主意了不行嗎?”陳靜笑了笑看著二姐。

陳靜說這話的同時,心裏也在說道:二姐,我這都是為了你好,如果這件事是別人說的,我可以不當回事,但這件事是葉麟說出來的,那麽我就不能不當回事了,你是不知道葉麟有多妖孽啊!要不然根本不需要我說,你自己就去了。

有時候對一個人太了解也不是什麽好事,就像現在的陳靜,葉麟一句話,就讓她有點提心吊膽。

當然,同時還很慶幸,如果今天葉麟沒有說這件事,以後很可能會發生什麽大事,而且是讓她和家人都後悔的事。

“小靜,咱不帶這樣的,你看這樣行不?我不去街道,以後我要上班了,我多給家裏拿錢。”

“不行,再說了,打掃衛生也是上班,雖然說一個月沒有多少錢,但也是一份工作。”

其實打掃衛生和去工廠上班工資是一樣的,剛去的時候都不多,只有十幾塊錢,等成為正式工以後,每個月同樣拿三十七塊五。

只不過去工廠上班好聽一些,而打掃衛生聽上去不好聽,而且還讓人看不起。

這很正常,就算是在後世,不還是有一些自以為是的人罵臭掃大街的嗎?

葉麟不知道那些人是怎麽想的,如果沒有那些掃大街的,他們可能每天都生活在垃圾堆上,還有什麽臉去罵人家。

工作只是一份職業,不分高低貴賤。

當然,這只是很少一部分人想的,大部分人來說,還是很在乎這個的。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如果陳靜的二姐去街道上班了,掃大街,等她相親的時候,對方知道她是掃大街的,就算是正式職工,估計也不會很樂意。

雖然說她也不比在工廠上班的那些人賺的少。

人就是這樣,有時候嘴上說不在乎,可是心裏還是很在乎的。

但是就目前來說,這也是沒辦法的辦法,就算是去掃大街,那也比上山下鄉好吧!

再說了,只要留在城裏,就有機會找一份更好的工作。

六八年的十二月,一份命令下達,上山下鄉進入了歷史時刻。

六八年當年在校的初中生和高中生(六六、六七、六八年三屆學生,後來被稱為“老三屆”),全部前往農村。

知青被人們歡送踏上遠去的列車的時候,是一身軍綠色服裝,有軍帽但無相徽、領章,胸前一朵鮮紅的大花,垂下的絹條上印著“光榮”兩個字。

知青們不僅自備軍帽、軍挎包,還要在“軍挎”上鄭重地繡上鮮紅的“為人民服務”五個大字。

軍服已經普及,神秘感便轉移到軍服的真假之上,發展到極端時,馬路上常有突然的“搶軍帽”事件發生,當然這必是被識貨的人看出是真軍帽。

文化大革命中,上山下鄉的知識青年總人數達到一千六百多萬人,十分之一的城市人口來到了鄉村。

這是人類現代歷史上罕見的從城市到鄉村的人口大遷移。全國城市居民家庭中,幾乎沒有一家不和知青下鄉聯系在一起。

上山下鄉的目的地很多,包括南雲、貴地、南湖、內蒙,龍江等地。

指定“知識青年”勞動居住的地方,通常是邊遠地區或經濟落後、條件較差的縣。

這一做法很快就成了既定政策。在當時,有一部分青年是“滿懷熱血”地投入到這場運動中,所謂“滿懷豪情下農村”,“緊跟統帥毛爺爺,廣闊天地煉忠心”。

一些人為表示紮根農村的決心,甚至咬破手指寫下血書;有的到天安門廣場、烈士紀念碑前宣誓,有的不顧父母反對,從家裏偷出戶口簿辦理遷移手續。

但更多城市青年是被強制離家、遷往農村的。

與其在城市的生活相比較,知青們普遍感覺在農村生活很艱苦。

“上山下鄉”的知青當中,大部分是到農村“插隊落戶”,但還有一部分雖然也是務農,過的卻是“生產建設兵團”的準軍事化生活,他們的狀況與“插隊知識青年”有很大不同。

知識青年在貧困的農村地區,當然無法繼續接受正常的知識教育,文化生活也幾乎沒有,但他們幹農活也很賣力,為建設農村、建設邊疆出大力、流大汗。

十分之一的城市人口離開了城市,城市裏工作的機會當然也就多了,到那個時候,隨便就可以換個工作。

說白了,之所以有上山下鄉這個運動,還是因為人口太多,沒有就業機會,只能讓他們到農村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