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0章

看見袁放露出震驚的表情,一旁的賀穆蘭竊笑著扭過頭,她已經被這位陛下這種本事繞過無數次了。

古弼大概是心臟強韌,每次被嚇到後都能再回復回來,此時一邊瞪著拓跋燾一邊替他開口詢問:

“按閣下的話,先要花錢又是何意?”

袁放似乎也氣惱於自己“認輸”的如此簡單,聽到古弼的問話,有些提不起精神地說道:“我在袁家管的是經商,自然最了解的就是商道。袁家歷經宋魏之戰,曾經殘破不堪,土地荒廢被奪不說,蔭戶也紛紛逃竄,當年能夠重新恢復繁盛,全是靠經商有道。”

“如今魏國的問題,在於百姓太窮,國家更窮。人口不夠耕種,各地貨物貧乏,偏偏又斷了商路,即便每個人都分到田種,也比不上南方的富庶之地,只能靠打仗獲取財富。”

袁放見眾人露出不以為然地表情,知道他們瞧不起商人,這也是正常,世人都輕商重利,他自己經商也是因為他是次子,而家中的密道又不能讓別人知道,否則誰家也不會讓嫡子去操持商業。

“所以我一直想著‘分田’。百姓都田地之後,自然就不會苦於無糧可交賦稅了。”拓跋燾開口接話。

“分田只是權宜之計,人就那麽多,加之各地門閥豪族私田不知有多少,官府要與這些勢力搶‘人’,成效還是來的太慢。”袁放斜斜地看向古弼,“所以最好也不用動搖各地根本的辦法,如果能建立‘官商’,統轄百工、經營有道,與各地通商之後的利潤,自然就可以為官府和官吏提供經費和俸祿。官商在各地經商,可繳納‘商稅’補貼,如此一來,農事上的稅收就可減免,百姓負擔更少。”

“你是說,征收市稅?”古弼一聽之後立刻搖頭:“我國民生凋敝,為了鼓勵百姓以貨易貨,從無市稅一說。你剛剛說減免賦稅,如今又要征收市稅,又有何區別?”

“可以按成交的數量和收益確定是否征調市稅,若只是民間易貨,自然不用收稅。可若是成交一百筆、一千筆呢?也不收稅?在我看來,在魏國的商人是天底下最快活的商人了,在宋國時,可沒有這樣不收市稅的規矩!”

“可是……”

“筆公,讓他繼續說!”拓跋燾打斷了古弼的話,“在我面前,什麽話都可以說得。只是我會不會采納,就是我的問題了。”

古弼聞言住嘴,赫連定則一副若有所思的表情開始思考。

袁放得了鼓勵,繼續說道:“其實魏國的位置極好,長安和洛陽都曾是經商者最渴望之地,如今已經都歸了我大魏所有。魏國地處正中,只是因為常年征戰而廢了商道,如今東南西北來的貨物,都可以在此匯集。商人互通有無,便可平抑各地商品的價格,使得生存的本錢大大降低,百姓手中有了盈余,就不用擔心無稅可交,自然更不用去‘假貸’了。”

“不過商人也確實可以亂國,此法有個最大的風險……”

賀穆蘭突然插嘴,引得眾人向她看來。

賀穆蘭是很少過問政事的,所以眾人見她也開了口,就更為慎重。

“什麽風險?”袁放有些不服氣地問她。

賀穆蘭靜靜一笑,吐出四個字來。

“官商勾結。”

“咦?”

“官員經商,在我大魏由來已久,由於我國沒有俸祿,大多也就聽之任之,漢人大族出身的官吏,由於注重家聲,絕不會肆意盤剝,可一旦由寒門或鮮卑官吏擔任職務,難保不會官商勾結,共同贏利。官員一旦為了利益,便可以權謀私,變節求利,最終更加激化矛盾。此外,人人都可以經商,土地必定荒廢,若其他國家一旦不願意賣糧,勢必要出現饑荒。”

賀穆蘭知道這個時代還沒有現代經濟發達,什麽外貿出口都是扯淡,糧食屬於國家戰爭儲備資源,輕易不會有國家願意賣的。

而且“官商勾結”的危害導致的吏治敗壞,她見的還少嗎?

拓跋燾想了想就知道賀穆蘭在擔心什麽,聞言立刻點頭:“確實如此。不過這也簡單,我可下詔,除了官商以外,為官者不可經商,否則一律重處。如今最重要的是解決百姓無法生存的問題。”

這件事若是擱在漢人的政權裏恐怕不算什麽為難之事,因為漢人士大夫的氣節裏就包括“不與民爭利”,所以文人經商是件非常羞恥的事情。很多人情願餓死也不願意去經商謀利。

對於那些能做官的漢人來說,大部分都是大族出身,即使是庶子一旦出仕也有家族支援,所以倒不必這般橫征暴斂,他們注重名聲更高於這些俗物。

但如今是鮮卑人當權,各地的官員裏不少是胡族,有些則是士族破敗又再起、已經忘了堅持的新士族,這些人追名逐利起來,當真是讓人覺得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