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4章

去陳郡的路途相對於魏國到夏國來說實在是有些遠,而賀穆蘭和狄葉飛這次帶出來的大軍足足有一萬,行軍速度自然是比之前更慢,按照拓跋燾的估算,哪怕他們日夜趕路,至少也要二十天才能趕到洛陽附近。

大軍出動,必定是糧草先行。狄葉飛是崔浩的弟子,所以在後勤上面完全不用操心,自有漢臣負責調配,賀穆蘭甚至有些嫉妒高車虎賁的輜重隊。

這麽多人馬車駕浩浩蕩蕩南下,雖然真正可作戰的人數只有一萬,但加上輜重和其他非戰鬥人員,拓跋燾居然不要臉的號稱五萬大軍,實在是把向來實事求是的賀穆蘭羞得臉皮發緊。

誰叫這個時代這麽落後呢,又沒有人真的會數到底有沒有五萬人,一看到人頭滾滾都嚇暈過去了。

尤其鮮卑人還都是兩馬到三馬配置……

此時魏國的對外戰爭已經告一段落,突然有這麽一支大軍南下,頓時驚起四方查探。

各國在平城、魏境都有探子,平城更是居住著許多國家的使者,所以拓跋燾最倚重的年輕將領賀穆蘭號稱帶著五萬大軍離開平城,立刻就有各方勢力蠢蠢欲動,四處打探消息,倒讓白鷺官揪出了不少人。

這其中最擔心虎賁軍動向的,自然是隔江的劉宋了。

宋帝劉義隆體弱多病,雖極有治國才能,無奈一年倒有半年在養病,國政全由其弟劉義康把持。

劉義隆是個經營型的君主,在他的手上,東晉凋敝的民生開始恢復,百業復興,商路暢通,國庫一年比一年豐盈,他也一直存著“恢復中原”之志,不過卻認為恢復中原之前必須先經營好南地,否則一旦北伐不成,滅國就在眼前。

而劉義康則是積極進取派的核心人物,他們認為胡人隨時都可能南下,應當先積極聯合諸國,擴充武備,以包圍之勢讓魏國無法發展。

魏國土地貧瘠、人口稀少、國中雜胡林立各種矛盾逐步加深,利用外交加武力的手段,就可以不停削弱魏國的國力,哪怕現在不能看出什麽成果,一旦矛盾日積月累,就會出現弊病。一旦弊病發展下去,很有可能從內部瓦解這個正在崛起的國家。

如此一來,便可以從中找到北伐的時機。

宋帝是正統,又有才能,無奈隨時會嗝屁,而且由於劉宋權臣、出自謝氏的謝晦曾經殺了劉義隆之前的皇帝,劉義隆的兄長劉義符,所以被繼位的劉義隆以“弑主”之名斬首與建康,引起士族震動。

謝晦之亂不過是幾年前的事情,謝晦死了,還拖累了一大串謝氏子弟,謝家子弟因此元氣大傷,對其態度有所改變。

反觀劉義康不占名分,但受宋帝劉義隆信任,又是年富力強的年紀,還獲得了軍中將領們的支持,若不是劉義隆最倚重的名將檀道濟在軍中坐鎮,使得各方不敢異動,說不得“黃袍加身”的歷史事件就要提前幾百年了。

劉義隆原本對其兄弟毫不見疑,但隨著他身體越來越壞、劉義康在各國的動作越來越多,再多的信任也開始出現裂痕。

尤其是魏國皇帝拓跋燾的一封信,直指北涼及柔然、胡夏諸國只知有“劉義康”而不知有“劉義隆”,並譴責劉義隆無視之前的盟約,以巨額的財物賄賂諸國與諸族,讓他們接受劉義康的號令。

隨信奉上的還有柳元景的供詞。柳元景出身大族,是劉義隆親自提拔出來的有才之士,準備留在朝中所用的,如今卻成了宋國暗中出使各國的使者,甚至還成了魏國的階下囚,當時就氣的劉義隆差點吐血。

最讓劉義隆心驚的,自然是劉義康的野心和信中表現出的不臣之意。

兩國來使,遞交國書,非國君不賜予節杖不可出使,因為使節代表的是國家和君主的意志,哪怕劉義康身為皇弟和攝政王,也不可以用他的名義代表宋國來簽訂任何條約。

劉義隆十七歲登基,登基時和拓跋燾差不多年紀,但拓跋燾五湖四海都跑遍了,他卻因為體弱每日不得出宮,原本就多疑的他自是對劉義康升起了忌憚之心,開始暗中查探。

這一查探不要緊,劉義康竟然把他潛心培養的肱骨之才全部當做使臣派了出去!這些使臣有些被魏國抓住,有的因為諸國不敢得罪魏國而被送去了魏國,還有的幹脆就死在了路途中!

此時的劉義隆才二十三歲,朝中都是老臣,他和拓跋燾一樣面臨著需要提拔年輕官員和將領的問題,拓跋燾還能不拘一格提拔人才,被門閥士族把控的劉宋要想挑選到既忠心又門第高貴還有才能的人才簡直是難上加難。

這一下,劉宋未來二十年的良才頓時折損了一大半,這些人都是劉義隆從各士族和高門裏挑選出來的子弟,未來甚至可以升任到家主的地位輔佐與他,卻因為劉義康的煽動而造成這般結果,劉義隆殺了他的心都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