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六十四章 開明學堂(第2/2頁)

“……就這麽一個大丫頭,嫁的如意,他姥姥姥爺也能放下心來……”張氏感慨道。

張采雲和陸炳武三日回門,去了燒鍋屯之後,轉天,陸家又備了四樣禮物,小兩口到三十裏營子來,給連守信和張氏磕頭。

風俗裏面,是沒有這個的。陸家這麽做,自然是對這門親戚的看重和尊重。

連守信和張氏都很高興,給小兩口包了紅包,又安排了一桌豐盛的飯菜招待,就跟連枝兒回門的時候一樣,直到傍晚,才讓小兩口回去了。

操辦完了張采雲的親事,轉眼,就到了開明學堂開學的日子。

開明學堂開學的日子,選在二月十二。

學堂裏已經修繕一新,一排排嶄新的桌椅,教室內還增加的火墻,另外還安裝了一個燒煤的爐子,以確保“不能把先生和孩子們給凍著了。”

原本連蔓兒家打算是靜悄悄地,並不操辦,教室收拾好,先生請來了,學生們到了,就開始上課。可最後的結果,卻事與願違。

連蔓兒家要做這樣一件大功德,左近的鄉紳官宦們都紛紛表示要參與一下。

第一個來的是王舉人,他送上了兩封銀子,跟連守信和五郎說,要為學堂出一份力。開辦這個學堂,連蔓兒早就做好的預算,以她一家之力就足夠了。但是王舉人要跟著出一份力,卻是不能拒絕的。

不客氣地說,如果拒絕了王舉人,從此以後她們和王舉人家,甚至包括整個王氏家族就成了仇人。

同在一方水土,鄉裏鄉親,這樣的大功德,當然人人有份,雖然是連蔓兒家首倡的,但卻不能吃獨食。

收了王舉人的,那麽之後來的幾位,也往外推不得。

連蔓兒專門準備了一份功德簿,記錄大家的捐助的款項。這份功德簿,同時也是一份賬簿,它將仔仔細細如實地記錄這些捐助的款項的去向,一文錢都不能少。

這份功德簿也是公開的,所有捐助了款項的,都可以查閱。

開明學堂除了請了曲先生做啟蒙先生,另外還請了一位姓劉的老賬房,來給學生們教授數算。這份賬簿,連蔓兒就交給了劉賬房來記錄。

“往後,看這些錢花在哪,咱們也都給標記出來。比如說,學堂裏要蓋一座涼亭,花了這捐助的錢,到時候就在涼亭上把捐助人的名字給刻上。”連蔓兒就說道。

雖然有這些捐助,不過出資的大頭,以及學堂的全部管理權力,還在連蔓兒家的手裏。

尤其是後面一項,連蔓兒從沒打算妥協過。當然,也沒有人真的會提出要插手學堂的具體事務。在捐款的事情上,連蔓兒家讓了一步,給足了大家體面。誰也不會那麽不識相,反過來惹惱連蔓兒家。

因為有了這些人的參與,開明學堂的開學典禮就分外熱鬧了。

按照錦陽縣這邊的風俗,有這樣的大事,那是要吹吹打打一番的。連蔓兒和五郎商量,幹脆就請了一個秧歌隊。學堂開學,本就是新鮮事,還有許多的官宦鄉紳到場,所以不只學生的家長,各村都來了不少觀禮的人。

男女老少,大姑娘小媳婦的,將學堂裏三層外三層地給圍了起來。

王幼恒從錦陽縣城趕回來,他代表王太醫一家也捐助了銀錢。近年來因為王家的一些事務,王幼恒已經很少在鎮上居住了,不過他也連蔓兒一家的關系,並未因此而淡薄。

今天的王幼恒,因為是參加學堂開學的大事,穿的極為莊重,一身石青的長袍,使得他的人顯得更加的俊逸。

大家都在長大,王幼恒也更加的成熟了。

老金也來了,他也捐了銀兩,還將兩個六七歲,正要開蒙的孫子給送來了,說是也要在學堂裏“識兩個字”。

小龍和小虎則是提前兩天就被張青山、李氏他們從燒鍋屯送了來。為了讓兩個孩子不那麽想家,盡快適應連蔓兒家的生活,張氏還將李氏給留了下來,讓她住上些日子再回去。

連守信也沒忘記他的承諾,打發了人去老宅,將六郎也接到了學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