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八十一章 禮多人不怪(第3/4頁)

你不是不講理。牽三掛四的嗎,那我也不跟你講邏輯,講道理,怎麽歪曲怎麽來,看誰能氣到誰。這個時候,要是想和周氏正兒八經地分辨、掰扯,那就輸了。

顯然。這次是周氏被氣到了。

回想周氏的臉色,連蔓兒歡快地幾乎要哼起歌來。

回到家,張氏就將周氏說不去看燈的事跟連守信說了。

“……我也沒說啥,她奶那就多心了,一個勁說她大姑日子過的不好啥的。那個意思。好像是我們記恨她大姑了似的。”張氏有點生氣,就和連守信嘮叨,“她不說我還不想提那,她一說,更讓人生氣。”

張氏這說的是實話。她和連蘭兒不對付,又是個省事的人,對連蘭兒本就沒什麽期待。周氏不此地無銀三百兩地說道那些,張氏根本就想不起來連蘭兒的事。

“說啥日子不好,地方小。才不讓咱去。那以前大當家的一家在那咋就一住就是幾個月幾個月的,她咋就不說日子不好,地方小,轉不開身了。……都把咱當傻子是咋地?糊裏糊塗地,誰都別說,也就過去了。她還非得這麽說,硬壓著咱們認可她的話?這是把咱當啥了?!”

“我就說不讓你去,就是怕你生氣。”連守信就無奈道,“他奶就是那樣的人了,沒法,咱聽過就拉倒吧。這要都生氣,咱日子也沒法過了。”

“你還挺明白。”張氏就白了連守信一眼,感慨道,“我上老宅那邊去,我這心裏就有準備。現在我還因為她說的話生氣,這些日子我就算白活了。……就是現在想想啊,都覺得特別奇怪,過去那日子,咱是咋過來的那。”

“一天天熬過來的唄。”小七就在旁邊插話道。

張氏和連守信就都笑了。

“你看,就連小七都知道。”張氏就道。

“娘,那你不生氣了?”小七就問。

“不生氣了,生啥氣啊,不值當的。”張氏就擺了擺手,又看了連蔓兒一眼,想起最後周氏被氣青的臉,這事她覺得沒必要跟連守信說。“以後啊,有啥事讓我去老宅也行,我都帶著蔓兒。”

“行啊。”連蔓兒痛快地答應,同時向張氏伸出手,“不過,我可不能白去。娘,你得給我工錢。”

“給。”張氏就笑了,“要多少給多少。娘攢的那點錢,以後都是你們的。”

第二天,連蔓兒一家吃了早飯,就準備齊整,等到巳初時分,張慶年就趕著馬車來了,馬車裏坐了李氏帶著兩個孫子小龍和小虎,還有吳王氏和胡氏兩個兒媳婦,娘兒幾個都穿著新衣,打扮的極光鮮。

小龍和小虎都和小七的年紀仿佛,他們歡喜自不必說。就是吳王氏和胡氏兩個,年紀都還輕,要進城逛燈會也是高興的。

大家又將車輛重新安排了一下,就啟了程,到鎮上和吳家四口會齊了,一起往錦陽縣城來。

趕在晌午前,眾人就到了連蔓兒家在柳樹井胡同的宅子,蔣掌櫃帶著人將大家夥迎進去,又是安排住處,又是吃晌午飯,很是忙了一陣。

這宅子房舍不少,連家這二十來口人,將將夠住。連枝兒、連蔓兒、張采雲、連葉兒和吳家玉幾個女孩子自然是單獨住了一間。

吃過了晌午飯,又喝過了茶,蔣掌櫃就拿了紙筆過來,說是要請東家的少爺和姑娘們寫幾個燈謎。原來這錦陽縣城的風俗,在燈會這幾天,大一些的店鋪都要準備花燈和煙花,供人欣賞。有的店鋪還會在燈籠上貼上燈謎,供人猜謎,猜中的,往往還有彩頭。

這算是店鋪對城中百姓的回饋,也是不錯的推廣、宣傳活動。連記百貨自然不甘人後,也準備了幾架煙花,並些漂亮的彩燈。到時候還要挑些精致的貨物出來售賣。

蔣掌櫃知道東家的幾個孩子中,五郎是新秀才,小七正在私塾念書,家裏還有一位大儒,因此兩位姑娘也都念了不少的書,因此才拿了紙筆來,讓五郎、連蔓兒幾個寫個燈謎,到時候貼在燈籠上,猜中的人,由連記百貨提供彩頭。

“魯先生如果也能出一謎,就更好了。”蔣掌櫃還笑著對魯先生道。

連蔓兒幾個都覺得有趣,自然就應了。魯先生笑眯眯地沒有說話。

“咱這謎底就挑咱鋪子裏有的東西寫,到時候就拿鋪子裏的貨做彩頭。”連蔓兒就和五郎、連枝兒、小七商量道。

五郎、連枝兒和小七都笑著點頭,大家各自拿了紙筆,冥思苦想起來。

“不能太難,誰都猜不著就不好了。不過,也不能太容易。嗯……”連蔓兒手裏握著毛筆,想了想,心中一動,就在紙上寫了四句。

“此寶瘦又細,說話把頭低,不吃農夫糧,能為民出氣!打一物。”

五郎、小七和連枝兒見連蔓兒寫完了,就都湊過來看。五郎看後,笑了笑,連枝兒和小七一邊念叨,一邊想著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