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零三章 富業(第2/2頁)

縣裏的富戶和士紳可以吃到從南面運來的幹蓮子,但是卻吃不到新鮮的蓮蓬。

“每個蓮蓬,咱定價三十文錢咋樣?”連蔓兒想了想,就說道。她還記得前世到了這個季節,就可以看到小販提著籃子賣鮮蓮蓬,而且就是論個賣的。據說在南方水鄉,鮮蓮蓬的價格並不高。可在北方的城市,鮮蓮蓬要價是十五塊錢一個。

這個價格,買的人卻也不少,只是為了吃一個新鮮。

連蔓兒現在打算賣鮮蓮蓬,也是賣一個新鮮。大部分的蓮蓬還是要留著,以後曬幹蓮子賣。

“那菱角那?”連守信就又問。

菱角卻是不能讓它長的太老,鮮嫩的菱角生吃美味,煮飯或者煮粥的時候裏面放上幾粒菱角米,可以讓整鍋米飯和粥清香無比。

“菱角能賣多少就賣多少吧,咱論斤賣,就先定二十文錢一斤吧。”連蔓兒就道。這是帶皮的鮮菱角的價格。以後剝了皮的菱角米,價格自然還要更高一些。

連蔓兒家的荷塘,因著那些觀景的人,也因著他們寫下的詩詞。早已經是聲名遠播。這為鮮蓮蓬和鮮菱角的銷售創造了許多的方便。連守信只是用車拉著鮮菱角和鮮蓮蓬往酒樓裏送了一些,又往錦陽鎮的集上,附近兩三個鎮的大集上去了兩趟,又往縣城裏去了一趟,主動訂貨的就上了門。

除了酒樓和那些大戶人家,訂貨的人中還有為數不少的小販。這些小販從荷塘買了鮮菱角和鮮蓮蓬,提了籃子或者擔著挑子走街串戶。將菱角和蓮蓬的加上兩三文的價格賣出去,以此獲利。這些小販的目標銷售人群多是那些小戶人家,手裏有些余錢。這些人家一次買的不會多,也就是少少的嘗一嘗鮮。小販們也很靈活,比如說鮮菱角也不必整斤的賣,人家挑上一小把,他們也肯稱了賣。既方便了大家,他們也因此賺了錢。

“新鮮的菱角。新鮮的蓮蓬蓮子,禦賜/石牌樓連家荷塘出產的菱角、蓮子……”

一時間,城鎮的大街小巷。常常可以聽到這樣的叫賣聲。

連守信還和五郎往府城裏去了一趟,給沈家送去了一車的鮮菱角、鮮蓮蓬,還有魚塘裏挑的最肥的鮮魚。

沈家並未將東西作價,而是回了許多的禮回來,並說好了日期,讓連守信再送一車去。據說,沈府的那些女眷,都極喜歡鮮蓮蓬和鮮菱角。

“六爺在家沒?”連蔓兒就問五郎。

“在家,……六爺對魚倒是平常,鮮蓮子和菱角他挺喜歡的。”五郎就道。

鮮蓮子和鮮菱角在這盛夏吃。味道清香不說,還最能清熱消暑。

“那小胖那?”

“他都喜歡。”五郎就笑了,“還跟我抱怨,說是在家不能出門,特別想看咱家荷塘現在是啥樣。……還問了大花、大胖和小胖……”

連貓貓狗狗都問到了,這沈小胖也真是。連蔓兒不由得莞爾。

魚塘和荷塘的出產都賣了一段時間,這天傍晚,一家人就坐下來清理賬目。

“鯉魚賣了一千二百斤,草魚賣了八百斤,鯽魚賣了四百斤,白鰱魚是七百斤,花鰱魚六百斤,桂魚三百斤……”連蔓兒將每天記錄的賬目合計起來,“一共收入折合銀子是五十七兩八錢。”

連蔓兒又將當初開挖荷塘和采買魚苗的賬目拿了出來,和小七計算魚塘和養魚的各項成本。最後得出,將大部分的成本都攤到這些收入當中,她們的純收益還有四十八兩。

而魚塘裏,還有一半的魚沒有賣,可想而知,等那些魚都賣出去之後,連蔓兒家的收益會有多少。

“那這菱角和蓮蓬那?”張氏就問。

連蔓兒和小七就又翻另外的兩本賬目。鮮蓮蓬,一共賣出一千個,鮮菱角賣出一千五百斤,這個收入合計有五十二兩五錢銀子。開挖荷塘的費用,以及平時照管的費用已經攤入了上面魚塘的收入中,只需要減去蓮藕種和菱角種子的成本,就是她們從荷塘中得到的純收益。連蔓兒計算出來的純收益為四十二兩銀子。

因為魚塘和荷塘的成本都攤銷在了這兩筆收入中,那麽這一年將來再賣魚、賣蓮子、菱角、雞頭米、尤其是蓮藕的錢,就完全是純收益了。

蓮藕還一點都沒有賣,而那一塘的荷葉也能賣給藥鋪。一家人想到那個收益可能的數字,都不由得兩眼發亮。

“沒想到,這魚塘和荷塘,還真掙錢啊。”連守信感嘆道。

“那當然了。”連蔓兒笑著點頭。做地主,光種地可不行,只有不斷的發展副業,才能帶來滾滾的財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