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四章 秋末

連蔓兒家的新居格局,是兩進的院子。第一進是外院,從大門進去,就是一個寬敞的大院落。院落中央,有一個小小的池塘。池塘的水是活水,取自前面的小河,經由輸水渠和沉澱池沉澱後,匯聚到這裏。

如今是秋季,這小池塘就只有一汪清水並幾尾錦鯉。明年開春,連蔓兒打算移植些荷花進去。

前院的正房分別做客廳、書房和魯先生的臥房。書房裏另隔出一個隔間來,盤了炕,五郎和小七可以在此讀書或者歇息。

前院並沒有設廂房,東西兩側各有一個大跨院,分別修建了打谷場、倉房、釀酒作坊、酸菜作坊、豬圈、牲畜棚等。

穿過前院的穿堂,就是第二進院落。

走出穿堂,兩邊有抄手遊廊。下了台階,中間一條青磚甬路,直通正房。第二進院落,也是連蔓兒家的內院,共有上房五間,一明兩暗,布局大體與連家老宅相同,也是一般莊戶人家房屋的普遍布局。

正房的台階下,甬路兩側,各種了四棵石榴樹。這是移植來的大石榴樹,據說明年就可結果。

內院的進深沒有外院那麽大,不過也沒有蓋廂房。連蔓兒家現在六口人,加上魯先生,才七口。現在的這些間屋子,足夠他們住的了。要蓋廂房,不過是為五郎和小七將來準備的。

“我哥和小七要用房子,那還得好幾年那。現在著急忙慌地把房子蓋了,到時候,要是又不中意了,咋辦?再說,現在蓋了,咱又住不過來,房子一空閑,那舊的就快。還不如咱現在把地方留出來,等到時候再蓋。到時候,是蓋廂房,還是在跨院蓋房子,都得看情況來不是?”

連蔓兒當時是這麽說的。

五郎和小七都沒意見。

張氏和連守信也覺得連蔓兒說的有道理。

“說啥大戶人家,都一人一間房子住著。要我,我還不習慣。一起住著,親香。”這是張氏的想法。

內院兩側也是跨院。跨院內並沒有建房,而是栽種的各種果樹。

從內院西側的月亮門進入西跨院,沿著青石甬路走幾步路,就是連蔓兒設計的浴室。

這浴室的一側,是一面火墻,火墻背後,就是建在前面西跨院的大廚房。到冬天的時候,在大廚房裏燒火,通過火墻導熱,可以為浴室供暖。另外,還有一個供水大水箱,就安放在大廚房內。這水箱上又安裝兩根輸送水管,兩條水管從火墻中穿過,一條向抽水馬桶的抽水水箱內供水,另一條則向浴桶內供水。

浴室被分為兩個隔間,其中一個安放木制浴桶,做為浴室,另一個隔間內安放抽水馬桶。

下水管道采用粗的陶瓷管子,埋在地下。為了防寒保暖,管子外面包裹著厚厚的棉絮加草墊層,埋入地下深度超過一米。

下水管的出水口,就設置在西墻外。冬天,因為冰凍的關系,每天都要安排人來清理。這個連守信已經和打掃茅廁的好漢商量好了,另外給他加了工錢,讓他負責每天早晚兩次清理。而春、夏、秋三季,汙水則可以通過專門的暗渠匯入集糞坑中。

前院,挨著大廚房的耳房,也設有同樣的浴間,供魯先生使用。

蔣大人將抽水馬桶的各個部件都拉了來,就看著工匠們安裝。

連蔓兒看著他們拼接官道,不由得想起一個問題。兩段管子、包括抽水馬桶和抽水水箱等不是一體的部件之間,雖然尺寸精確,可以套接,但是密封怎麽辦?

“那是咱們遼東府最有名的焗缸的手藝人。”蔣大人就指著一個頭發有些發白的老者道,“不管啥東西,就沒有他焗不到一起的,保準嚴絲合縫,一絲風都不帶漏的。”

莊戶人家用破了的盆碗鍋勺等等,都是舍不得扔的。然後,破的了盆碗鍋勺漏水,不能用了,怎麽辦?就有走街串巷的手藝人,嘴裏吆喝著焗盆焗碗焗大缸,能將這些破了的家夥事收拾好。不管是銅的、鐵的、瓷的、瓦的,大到兩人合抱粗的大水缸、小到不滿周歲的嬰兒都握得住的小酒盅,這焗缸的工匠,都能給補好。

補好的地方,往往根據破損的大小,有大小不一的泛白色疤痕。

看著那老匠人點起爐火,燒融了一鍋錫水,連蔓兒恍然大悟。往簡單裏說,這分明就是錫焊啊。

有這種工藝,這連接密封當然是不成問題了。雖然剛性連接,沒有彈性,但是在這個年代,這樣也就足夠了。

等抽水馬桶完全安裝好,抽水水箱內儲滿了水,連蔓兒走過去,將一鐵鍬的土坷垃扔進馬桶裏,隨後拉下了抽水的拉繩。水流從落水管沖下,在白瓷馬桶內打著旋沖刷,就聽得嘩啦一聲格外響亮的沖水聲,馬桶內已經變得幹幹凈凈。很快,西墻外看守的人就喊“水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