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七十六章 對外援助、強制遷移貧困人口

為了讓“大清”國在向北和西面遷移過程中,能夠有充分的武備與那些野蠻的異族抗衡,不至於還未找到立錐之地就被蠻族吞滅,大明將會向其提供適當的軍械,比如官軍汰換下來的舊式火銃、制式長弓、質量上乘的刀槍和盔甲、彈藥等。

這些軍械在米涅槍問世後已經統統成為了垃圾,它們的射程和威力根本無法對現在的明軍造成任何威脅,但用來對付寒冷地區的蠻族卻是綽綽有余,而大明根本不擔心會被輸出的軍火反噬。

在接收了大明提供的軍械和其他物資後,“大清”國必須於崇禎十八年年底前遷離黑龍江流域,否則將會遭到明軍的無情打擊。

至於“大清”國尚存的二十幾萬漢人包衣的去留問題,朱由檢采取的是聽憑自願的方式。

朱由檢心裏清楚,這些漢人包衣中,有相當一部分已經完全認同了“大清”主子的統治地位,他們早就放棄了自己漢人的身份,以做奴才為榮,這種人留下來對於大明來說並無任何好處,大明也不缺這些個勞力,他們只會把自己這種奴才思維傳導給正常的大明民眾,與其如此,還不如讓他們追隨自己的“主子”去吧。

朱由檢也知道自己心軟,但他不會讓自己成為一個爛好人。

對於善良無助的弱勢群體,每個人都應該抱有同情心,理應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對這類人群伸出援手,但對某些看似身處弱勢、其實心思不正之人,根本沒必要去同情和幫助,否則就是對良知和智商的褻瀆。

以大明現在蒸蒸日上的國力和雄厚的財力,對“大清”這種體量如同大明一個大一些的州縣進行適當的援助,根本不算什麽事,朱由檢看重的是他們現在占據的這片地域。

黑龍江流域才是真正的黑土地,松嫩平原可是後世聞名的大糧倉。

至於為何不接受“大清”自除國號舉族內附的原因,無非是想讓這些後世的同胞實現自己立國的夢想,建立專屬他們自己的國度,對此,大明有義務對其施以援手。

一個已經對華夏文明有了充分較大認同的“大清”做鄰居,總比一個說話吐露吐露、嘴巴裏像按著馬達的野蠻鄰居要好上許多。

為了使多爾袞更加安心北遷,朱由檢特別指出,會在“大清”國遷移後遇到強大挑戰難以應對時,為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使其能夠更好的生存下去。

朱由檢並不擔心“大清”會再度壯大起來。

事實證明,沒有強大的經濟支撐,任何強橫的武力都是曇花一現。何況以大明官軍的強悍實力,以及並無軍將私兵的新體制,一個在夾縫中求生存的地方勢力已經絕無崛起的可能。

這個可以參考後世的蒙古國。

這個以成吉思汗“黃金家族”後裔自居的國度,從上至下都在做著恢復祖上榮光的美夢,但直到二十一世紀,他國都是四代戰機了,蒙古國的軍隊仍舊是以騎兵為主。

至於國力和財力嗎,那肯定是沒啥錢了,沒看嗎,蒙古國海軍司令的兒子謙哥兒,都淪落到說相聲謀生的地步了。

在與內閣重臣商討並達成一致後,朱由檢對於“大清”國請求內附的處置意見被加急送往了遼寧承宣布政使司,而相關的物資援助也隨即開始準備。

現在是崇禎十八年二月,如果一切順利的話,“大清”國將在冬季來臨前全部遷走。

畢竟八旗和其他願意一同離開的族群相加,丁口也就在數十萬人左右,有大半年的準備期已經足夠了。

比起大明自崇禎八年以來實施的涉及數千萬人的大規模人口遷徙,這幾十萬人實在算不得什麽。

為了不出現後世偏居深山老林中的貧困人口,因受制於交通和其他因素的限制而無法實現脫貧的情況發生,朱由檢已經下旨:各地方官府須派遣相關人員,對生活在交通和自然環境極其惡劣地區的百姓進行遷移安置,期限為崇禎二十二年年末,共計五年的時間,整個過程會有禦史和錦衣進行監督核查驗收。

這次的遷移安置,地方官府可以采取強制措施。

地方官府在適合居住區建設相應房舍等配套設施後,對那些寧遠在大山裏挨餓受凍、吃口鹽巴就像過年、生病無人醫治而聽憑老天爺來收。任你說破天也不願遷走的丁口,地方官府可以組織民壯將其全家強行帶離。

遷移安置的花費,將由太倉全額負擔。

因為在後世看到過類似的場面和信心,朱由檢知道,很多人的愚昧和固執,有時候會讓人感到無比的痛恨,恨不得一腳將其踹翻在地,然後上去痛毆一頓。

這樣的痛恨是來自於對那些成年人的,從他們的身上,朱由檢明白了那句老話: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