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四十七章 反響和思考

報社的成立以及皇明周報的發行,在朝堂上並沒有引發很大的反響和爭議,因為官員們都認為,皇明周報只不過是邸報的翻版而已,皇帝的意圖只不過是將其受眾範圍擴大了而已。

“邸報”又稱“邸抄”(亦作邸鈔),並有“朝報”“條報”“雜報”之稱,四者皆用“報”字,是用於通報的一種公告性新聞,是專門用於朝廷傳知朝政的文書和政治情報的新聞文抄。

“邸報”最初是由朝廷內部傳抄,後遂張貼於宮門,公諸傳抄,故又稱“宮門抄”“轅門抄”。

邸報最初的受眾是各行省及府州縣主要官員,而隨著有更多的人對朝廷的大政方針、皇帝諭旨、官員任免調動等諸多事宜越來越感興趣,甚至出現了專門抄錄邸報以售賣的牟利商人。

官員們及好事者為求省事,都樂於花些錢去購買,無須再去繕抄,這也為邸報讀者範圍的擴大化打下了一定的基礎。

邸報除了傳播信息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作用,那就是會成為修史的依據,記錄下某日某時所發生的各種事件和人物,為歷史留下極為珍貴的文字材料。

在大明,除了有邸報這種可以廣泛傳播的媒介,還有價值更高的塘報。

塘報是各地軍將發給朝廷的奏報,是對自己轄區內各種敵情及戰鬥情況的匯總,邸報是下行傳播,而塘報則是上行傳播,只有少數有資格的重要人物才能看到相關內容,並根據這些情報做出相應的判斷和行動。

不過,當崇禎十四年臘月初六日,皇明周報問世之後,拿到第一份報紙的朝官們,還是不禁吃了一驚。

因為新報紙無論從規格尺寸還是所刊發的內容上來講,都與他們想象中的大相徑庭。

邸報因為尺寸太小,為了發布更多信息,所以上面的內容都是以微言大義為主,盡量簡化具體細節,以求涵蓋的範圍更加寬泛,閱讀起來花費的時間很少。

而皇明周報則是以一種全新的模式橫空出世,它的出現直接顛覆了眾人印象中傳統的媒介形式。

碩大的版面和尺寸、詳實的內容、精美的文章、寫實型的奏報等等,這一切都讓接觸到新報紙的人大開眼界。

這其中讓人們格外關注的內容是來自方以智、鄭芝鳳出訪隨筆,以及陜西、湖北、遼寧等地移民開荒拓田的相關報道。

雖說大明整體風氣非常開明,對新生事物的接受度比較高,但由於缺乏對外界的具體認知,所以在絕大多數人的心目中,這時期的歐洲與建奴、韃子等並無二致,都屬於未開化之地,與富甲天下的大明根本無法相提並論。

但方以智和鄭芝鳳的兩篇遊記卻讓很多人陷入了思考當中。

原來在數萬裏之外的極西之地,那些紅夷諸國也正在奮力前行,並且在許多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他們趕超大明的勢頭已是越來越明顯,在某些領域和方面,有些強國甚至已經超越了大明。

而且值得警惕的是,方、鄭在遊記中都提到,這些西夷崇尚擴張和武力,在他們的眼中,財富可以依靠武力獲得,這種行為其實與建奴、韃子並無區別。

方、鄭二人的觀點引起了有心人的重視,這也是朱由檢所願意看到的。

故步自封從來就是社會發展的重要障礙,只要推動輿論慢慢引導,一些落後的思想很快就會被世人做摒棄。

並沒有太多的人懷疑方以智和鄭芝鳳是在誇大其詞,尤其是朝堂重臣們。

不說方、鄭二人的人品和動機,就說使團中隨訪的禮部、工部等有司官吏,在回到署衙中後,也是對這次歐洲之行的所見所聞有了一個詳細的描述,他們所說的與方、鄭二人遊記中描述的基本相同。

而皇明周報的樣式和版面同樣是借鑒了歐洲報紙的樣品,但是在朱由檢的描述下,皇明周報做了相應的改進,新報紙除了不能兩面印刷外,已於後世的報紙極其相似。

除了方以智和鄭芝鳳的真實版西遊記外,讀者們還為幾篇描述各地開荒拓田的相關文章所吸引,這其中又以來自湖北行省的一片報道更為惹人關注。

這片文章的作者是首輔溫體仁的次子溫侃。

崇禎十四年上半年夏收,湖北的夏糧取得了大豐收。

數百萬移民們在兩年多的開荒中,人均開荒五畝多田地。

在各級官吏、國子監舉子們的指導幫助下,不管是移民還是湖北當地農戶,在按照司農寺引發的農耕條例手冊中的程序精耕細作後,已經成為熟田的新開田地平均畝產達到一石二鬥,整個湖北行省三百多萬頃田地,共計收獲夏糧四千余萬石,在滿足了自己口糧所用的同時,還向江南一帶供應了一千余萬石的糧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