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七十七章 高爐煉鋼工藝的改進

在朱由檢的計劃中,國子監將來會更名為大明理工學院。

單聽名字,就知道這所大學未來的發展方向。

方以智他們帶回來的人才將會是理工大學第一批教授,從今往後,理工學院還要源源不斷地從世界各國招聘人才,爭取將之打造成為世界超一流的理工最高學府。

每一名被引進的人才只要有拿得出手的學術成績,他個人及家庭將會享受超等物質待遇,朝廷會提供大量經費供其用作科研經費。

現在的歐洲雖然已經開始重視人才的培養和引進,但以各國現在的物質基礎,與大明根本無法相提並論。

舉個例子,比如那個後世公認的近代科學始祖笛卡爾,創立了解析幾何的牛人,一生都處於顛沛流離的狀態,並且因為長期居無定所的原因而終身未婚。

這種近代科學的奠基者如果能有一個安穩舒適的環境供其進行科學研究,說不定近代科學的發展會有一個嶄新的局面提前出現。

只要能把笛卡爾引進大明,朱由檢會為其提供全方位最優厚的物質條件,包括給他找一個大明聰慧賢良的女人做妻子。

不過前提是他必須加入大明國籍,成為一名光榮的大明子民。

至於笛卡爾的信仰問題,不就是天主教徒嗎?

在偌大的京師建一所天主教堂而已,多大的事?

兼容並蓄是華夏文明始終領先世界的重要原因之一,若是連一個天主教徒都容不下,談何引領世界潮流和方向?

況且類似於笛卡爾這種基因優良的科學家,他只是個教徒而已,自身並不具備傳教的欲往和能力,只要能讓他在遇到困惑時,去教堂偷偷問一問他的上帝,說不定回來後就會靈感迸發,立馬拿出驚世之作也說不定。

就算後續會有所謂的神父牧師來到教堂,就跟佛教的方丈一樣長期駐守,並試圖在京師廣招信眾以傳播他們那套思想,但是,結果極可能會讓他們大失所望。

因為這是在大明。

華夏文明的同化能力舉世無雙。

在儒釋道三教並行千百年的這塊土地上,甭管你外來的是什麽教,最後統統都會被改得連天主耶穌也不認得。

這一點從利瑪竇、湯若望等人的遭遇就能得出結論。

這兩位神聖羅馬帝國耶穌會傳教士都是在中國定居數十年,並且被允許建造了數所教堂傳教,可這幾十年下來,信眾卻是寥寥無幾。

這也就是他們忠實於自己的信仰,意志也是十分地堅定,要不然的話早就崩潰了。

朱由檢並不反對任何個人信仰。

只要你的信仰對社會不構成危害,那你愛信啥信啥,哪怕你把一堆牛糞供在家裏天天上香磕頭也沒人管你。

現在大明在科學方面的基礎太薄弱了,必須有劃時代的人物打開局面,然後一大群高中低級各種人才言傳身教,大明本土的學子才會從中汲取養分,而後經過數代的積累,大明的科學才會慢慢步入正軌。

朱由檢的任務就是給大明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讓未來的大明成為全球最先進的國家,吸引世界上各行業最頂尖的人才前來定居,使大明戶籍成為其他國家的人們最為羨慕的一種身份象征。

等到明年的時候,朱由檢打算取消大明的宵禁制度,允許居住在城市裏的人們可以在夜間上街遊玩,有條件的商戶攤販可以擺攤設點引導大家消費。

今年夏天就在京師先試行吧。

對歷史上兩宋繁榮喧鬧的夜生活,朱由檢是向往已久,他很想親自體驗一下那種環境能帶來什麽樣的感受。

大明現在已經具備那種條件了,安全問題已經不用再去擔心了,消費群體也是現成的,商家們自然也會積極響應,現在可以說是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想到笛卡爾,朱由檢不由自主想到了宋應星。

現在宋應星已經卸任了司農寺少卿的職務,以工部侍郎銜帶著一些有志於科研的文士,整日忙碌於國子監單獨劃出的一片區域內,研究著各種各樣稀奇古怪的東西,所需費用都是朱由檢自內帑專門撥付。

還別說,這夥人還真是沒有白白浪費大量的銀錢,就在崇禎十一年下半年,正是在宋應星這夥人的努力下,設在天津衛的將作局冶煉司在煉鋼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經過無數次實驗後,宋應星發現,大明精鋼產量之所以非常低,與高爐爐溫太低有著直接的關系。

那應該如何提高爐溫呢?

經過反復的實驗之後,以宋應星為首的團隊從三個方面對現有的冶煉流程進行了改造。

首先就是將燃料從煤炭改成焦炭。

焦炭在中國古已有之,冶煉術一直保存了下來。隨著戰亂的結束,山西和大同府等地的大戶們建起了高爐開始冶煉焦炭,然後運往京師售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