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十四章 堅定不移地站在皇帝這邊

在朱由檢探視過田妃和袁妃等人的第三天,遠赴福建的鄒維璉回到京師,隨後他不顧旅途勞頓立刻入宮交旨,把自己這趟福建之行向朱由檢做了詳細匯報。

朱由檢聽完鄒維璉的匯報後十分滿意,心裏頭一塊巨石終於落地。

在著實誇獎了這名老臣一番後,囑其回家歇養幾日再行回衙辦差,並當場賜銀兩千兩作為獎賞,鄒維璉在推辭不過後收了下來,然後拜辭出宮回家。

緊接著,錦衣衛兗州千戶所呈報送達宮中,千戶劉進在呈報中把如何對付孔府一事做了詳細描述,表示孔興燮已經答應了皇帝提出的條件,並會率先上本朝廷,以孔府的名義提議,在大明全境推行士紳一體納糧之策,孔家將率先垂範、帶頭實施。

沒過數日,孔興燮的題本送達京師,然後經通政司遞入內閣。

沒用多少時間,孔興燮這份題本的內容便被有意無意的宣揚開來,整個京師官場頃刻間震動不已,各個衙門中所有大小官員吏目都在談論於此相關的話題。

不少頭腦清醒的人已經敏感的意識到,前段時間的傳聞並非空穴來風,孔家這番表態雖不知出於什麽原因,但聖人之後能有此魄力和勇氣,甘冒得罪天下讀書人的巨大風險上此奏本,那皇帝肯定會順水推舟,借機開始推行此策。

等孔興燮的本子內容透露出來沒多久,陽武侯、新安侯、宣城伯等勛貴也紛紛上表,表態堅決支持孔興燮的奏本,建議皇帝下旨推行。

沒等勛貴們表態的消息渲染完畢,內閣閣臣們也聯名上本,列舉兩百年來宗藩及士紳霸占大量不繳納賦稅田地給大明帶來的種種惡果,並直接將其歸咎為前幾年流賊四起的罪魁禍首。

閣臣們對聖人之後顧全大義的提議極具溢美之詞,表態會堅決附議孔興燮的提議,支持皇帝就此事做出最終決斷。

隨後,京師大部分正五品以上官員也是紛紛上表,引經據典闡述士紳一體納糧會給大明帶來的益處,並表達了對聖人之後這番言辭的崇高敬意。

就在中下級官吏們被上峰們這些不合常理的舉止搞得暈頭轉向之時,宮中發出了大明朝廷從五品以下各級官吏年底勤政銀、養廉銀翻倍的聖旨,這讓本來大部分屬於吃瓜群眾的中下級官吏們頓時將種種猜疑拋之腦後,全員轉換到了沸騰和感恩狀態。

今上真是太大方了,大幅度提高俸祿才兩年多,沒想到這次又來了一回,這樣慷慨仁慈的皇帝最好活一萬年!

嗯,兩萬年更好!

不就是士紳一體納糧嗎?這可是利國利民的好事啊,只要在大明推行開來,那太倉的收入明年會增加多少啊!

到時候皇帝一高興,說不定會抽時機再給大夥兒漲俸祿呢。

平民百姓天天吃土都要納糧,憑啥這些豪門大戶占著如此多的好田地,卻一粒糧食也不上繳?

大老爺們不也說了嗎?

水漲船高啊,朝廷收入大幅增長,大老爺們手中有了錢糧,那還能虧待了咱們這些當差的?

誰有了錢不會做人啊,大老爺們都是人精,各部寺衙門有了多余的錢糧,那肯定會適當分潤給咱們一些。

咱們也上書,對!支持聖上盡早推行!反正咱家想一體納糧也沒那資本不是?

於是乎,幾天之內,凡是有資格上本言事的朝官們紛紛上表,言明自己會堅決擁護皇帝以及朝廷的任何決定,堅定不移地站在皇帝這一邊。

一時之間,一向冷清地通政司成了各衙門中最熱鬧的地方,各式各樣的奏本題本被送到這裏。

通政司的書吏書辦們將這些奏章裝進箱子中,趕著馬車一車一車的送入內閣之中,之後再經過內閣那些中書舍人、書辦粗粗瀏覽後,只要是贊成的全部送入宮裏,詞不達意或者有反對意見的全都扔到了角落裏。

沒過幾日,宮中再次聖旨明發天下,皇帝在聖旨中對聖人之後極具褒獎之詞,同時也對各級官吏擁護朝廷決意的態度倍感欣慰。

鑒於民意不可違之理,皇帝決定,於崇禎十二年夏糧征收之日起,在大明全面推廣士紳一體納糧之策,以所得之錢糧來滋養萬眾軍民人等,力促萬邦來朝之盛世盡早來臨。

隨著這道明發天下聖旨一起出宮的還有另一道之意:孔興燮襲封衍聖公之位,孔府族人今後將可與四民享同等科舉出仕之權利。

這道旨意就是朱由檢與孔家的幕後交易,從此之後,孔府不會再是被歷朝歷代所樹立和限制的耕讀傳世的世家,由此演變成了可以出任朝廷經制官員的普通家族。

孔府的元老們在大棒加胡蘿蔔的威逼利誘下,審時度勢,放棄了士林標杆的虛名,轉而變成了俗世中的一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