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六章 西夷特使想拜見皇帝

在等十畝試驗田與普通農田的夏收成果比對過後,朱由檢與溫體仁返回了京師。

這次司農寺試種的田地大獲豐收,平均畝產達到了一石六鬥,比普通農戶種植的田地收成足足多了一半,真要如溫體仁所提議的,要是在全大明各地推廣這種技術的話,大明的糧食產量將會有一個巨大的增幅。

這就是精耕細作帶來的收益,比那種廣種薄收的粗放式耕種要強出太多,問題是這還僅僅是第一年,其中還有很多經驗和交於需要總結,等這套方式完善後,朱由檢相信糧食畝產量還會有一定的提高。

這在沒有化肥、農藥,優良種子的當代,這已經是相當不錯的產出了。

據朱由檢所知,目前大明北地的糧食產量平均也就在一石左右,地力貧瘠的田地甚至只有七八鬥的樣子,試驗田的模式在各地大力推廣已成了當務之急的頭等大事。

朱由檢並沒有急於下令推廣大興縣的模式,他在等待所有試驗田全部收割完畢後統計出來的數據,只有這種全面的數據才有參考價值,萬一司農寺上下為了表功,特意選擇了一塊地力最肥、長勢最好的田地來糊弄自己呢?

更壞的可能是,如果有人將其他田地裏的收成暗地裏運來,假做是試驗田的產出呢?

這種欺上瞞下的事極有可能發生。

萬一試驗田並不成功,自己若是不經過其他途徑調查而貿然下旨在全國推廣,那結果就是既勞民傷財,也會留下笑柄,平白降低了自己的威信。

為了防止這種現象的出現,也為了自己不被蒙蔽,在回京的路上,朱由檢即刻命人傳訊給駱養性,立即選擇合適的人手,以不同的身份親臨大興縣,暗中觀察和監視,看看真實情況到底是如何。

數日之後,整個大興縣的夏收全部完成,又過了幾天,打場脫粒也已完畢,司農寺在大興縣的千畝試驗田的數據也收集完畢,試驗田的平均畝產達到一石五鬥,雖略遜於朱由檢親眼所見的那十畝田地的產量,但相比其他平均畝產一石左右的農田來說,這個產量的確令人振奮。

據錦衣衛的情報來看,朱由檢的疑心並沒有任何依據,司農寺報上來的數據都是實打實地幹貨,沒有摻雜一丁點水分。

朱由檢在得到了確鑿可靠的信息之後,立即下令司農寺撰寫此次耕種的具體方式方法,然後編印成冊,刻板印刷數千冊,以朝廷的名義分發到各地縣級以上官府,開始在大明境內全面推廣。

為了防止有人可以追求文字的華美而不注重實效,朱由檢特別強調書冊內容力求文字簡潔明了,不得引經據典,還要配上相關插圖,以更加直觀的、通俗易懂的方式將流程呈現出來。

在等待夏收成果期間,朱由檢先後接到了鄭芝龍和孫傳庭的題本。

孫傳庭在題本中主要講的是關於近十萬漢人包衣的處置方式及思路,這與朱由檢的想法大體相同,修路的確是大明目前急需要辦的幾件大事之一。

但十萬人堆集在從寧遠到松錦這兩百余裏的大路上,不僅有些浪費,而且會給前線大軍的糧食供應帶來巨大的壓力,就算有遼西一帶夏糧做補充,但這十萬人每日的消耗可不是個小數目,畢竟修路可是極為耗費體力的重體力活,人要是吃不飽的話哪來的力氣挖土開石。

朱由檢對孫傳庭的計劃進行了改動和調整。

首先就是將這十萬人中的家庭主要勞動力挑選出來,等整個遼境光復之後,這些上有老下有小的包衣也會有機會與家人團聚,免得許多失去了頂梁柱的家庭徹底崩潰。

這一點純粹是從人道主義的原則出發,畢竟這些包衣都是被從關內擄去或者原先就是遼地的漢人,不管他們出於何種原因為八旗效力,但究竟是同宗同族的漢人,用勞動改造就是懲罰了,沒必要再人為制造其他的悲劇。

剩余的人將會被押解進關內,開始平整和拓寬京城到山海關的官道,還有一部分會被分派修建京城到宣大一線的官道。

朱由檢預計,在生產力和生產工具極度落後的現在,單單這兩處道路的拓寬和平整,就要耗費數年甚至更長的時間,期間所需的錢糧物資也是一個巨大的數字,單靠剛剛趨於好轉的國庫是無法承擔的,自己的內帑少不得又要動用大筆的銀錢了,好在現在四海商行的生意越做越大,銀錢每日都如流水般淌進了內帑,所以費用倒是不愁。

監督修路的任務將由地方官府派遣官吏承擔起來,而禦史和錦衣衛則會一明一暗進行巡視和督查,防止工程中出現的貪腐行為。

因為這樣浩大的工程中動用的錢糧數目太過驚人,如果缺乏有效的監督,依照大明官場的陋習,貪墨是會百分之百的發生,人為財死鳥為食亡這句話可是對許多官吏最好的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