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二章 君臣相處之道

拋開這番話中有無其他用意在裏面,楊嗣昌的擔憂是十分符合過去所有人的思維方式的。

如果朱由檢不是從後世穿越而去,單單楊嗣昌這幾句話語就可能讓他的內心對孫傳庭的權勢產生很深的忌憚之意。

一個手握重兵的文臣若是起了別樣的心思,很可能會有成為權臣的趨勢,而如果此人有梟雄之姿,那對皇權的危害將會是毀滅性的。

曹孟德就是例子。

“呵呵,楊卿切勿過慮,卿之心意朕自是明了,但朕向來本著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之準則,不會無故猜忌能臣之忠心,那樣只會讓君臣之間嫌隙漸升,並由此離心離德,此絕非社稷之福,亦非君臣相處之道!

卿之所疑其實毫無道理。

首先,目下大明大敵當前,官軍精銳齊聚關外,為的是征討不服王化之虜寇,其勝負尚在難料之間,而分權實為臨陣之大忌也。

千軍萬馬要的是令出一門,若數萬兵馬無統一號令、各自為戰,其敗勢未戰已現。

其次,去歲孫卿率秦軍抵京之後,便上表請解兵權,望朕以他人代其統領秦軍,其意便是生怕朕對其有所疑慮,朕知其忠誠,故並未同意其請求。

其三,現下各軍之中皆有兵部及錦衣監軍,士卒之糧餉皆由朝廷發放到手,各級將校士卒自知所食所費皆是朕及朝廷所賜,而非某人為其謀食,此舉使軍心向朕而非向其他;官軍已由過去統兵大將之私兵,便為朝廷所有之官軍,如此舉措之下,誰還有振臂一呼、群起應之之能?

其實不光是上述三條,還有其余證論在內,朕就不一一列舉了。”

說到這裏,朱由檢端起茶水啜飲一口潤了潤嗓子後繼續發表長篇大論。

“總之,卿憂心之事絕無可能生發,不管是關外的孫卿,陳卿,還是楊卿你,甚至其余諸卿,皆是朕信得過之人,朕將國事托付你等,夜間從來便是高枕酣睡,從無他心暗憂!

為君者,若是整日沉迷於與臣下勾心鬥角,此便失了人君之本分,長此以往,便是無事也會生出事端。

朕心底一片坦然,與諸卿相處自是坦蕩無比,可謂事無不可對人言。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但凡是人,不管地位高低,皆有私心。或逐名,或追利,抑或想名利兼得,古之聖賢也逃不過名利二字,此乃人之本性,朕從無斷絕人性之念!

朕以為,愛名者便給其名,喜利者便給其利,這有何不可?但是,此間也有規矩,那便是得名利者須得適可而止,且要以國家百姓之利益為根本,不能因私廢公,更不能巧取豪奪,以壓榨盤剝百姓為前提!

若想從朕這裏得到名利,那便要拿出對等之代價,要對國家與社會,對天下無助之百姓有貢獻,朕將會視其功勞大小,以名爵酬之!

而那些只顧家族及個人利益,枉顧國家、甚至以損害國家和百姓利益自肥者,自是朕所不容也,其所獲之利也終不能衍及後代子孫!

對此點,朕堅信不疑!

朕決不允許碩鼠存在於大明!”

朱由檢本來只是想解釋一下為何不會對孫傳庭有猜忌之心,沒想到話匣子一打開,竟然延伸到了君臣相處之道,然後洋洋灑灑說了一大通。

朱由檢認為君臣互信才是治理好國家的基礎。

就像後世一家公司一樣,如果老板整日對從高層管理到基層工作人員疑神疑鬼,經常懷疑別人是不是在趁機賺他的便宜,對待手下員工扣扣索索,福利待遇幾乎沒有,那這家公司很難維持長久。

他這番推心置腹的言論讓楊嗣昌的內心震撼無比。

自秦漢以降,從未有帝王如此坦誠的將君臣之道說的如此直白,而且是直指人心。

想想歷朝歷代君臣之間、大臣之間、文武之間的各種爭鬥,其實全部都是為了私利而起,爭鬥的目的無非就是因為自己的私利受到了損害,或者自己的利益訴求沒有得到充分的回報。

這種無休止的明爭暗鬥,最終傷害的都是國家社稷,以及黎民百姓的利益。

而爭鬥的根源大部分都在掌握著國家最大話語權和利益分配權的皇帝身上。

就拿大明的歷代皇帝來說吧,尤其是中後期的列位,在對待臣下時太過小家子氣,舍不得拿出名利來賞功酬勞,最終導致君臣之間離心離德。

這樣就造成了臣下日常所為以欺瞞坑騙帝王為主旨,而皇帝行舉更多的是從朱家本身的利益為出發點,根本無人考慮到社稷和百姓的利益是否收到損害,從而使得大明這個巨人最終轟然倒地不起。

如果皇帝都像今上這般坦蕩,這般胸懷寬廣,那很多危害國家和百姓利益的政策就不會產生,王朝的壽命也許會延續的更加長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