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八章 就學

“楊卿所析確是有理有據,朕現下已是安心不少!朕適才所詢兩翼奇兵可是準備妥當?”

朱由檢接著發問道。

“回稟聖上,盧學士與登州均已準備就緒,只待時機合適隨時便可出征!”

楊嗣昌拱手回道。

“好!現下可謂是萬事俱備只欠東風。這一戰一旦成功,我大明邊患盡消,也將省下大批錢糧物資用於改善民生,至少若幹年內,我大明無戰亂之憂矣!”

想到不久之後,大明內憂外患大部消除,朱由檢的心情頓時變得愉快起來。

這次只要將建奴徹底打殘,再順帶著將遼西將門一起裁撤掉,那每年就會節省下五百萬兩以上的巨大支出。

而且關外大片肥沃的土壤也可以將山陜一帶的災民遷移過去,此消彼長之下,大明的財政狀況將會得到徹底改善。

對於戰後八旗的安置,朱由檢打算采取異地分置的辦法,把人數並不算多的建州女真移往內地其他省份,這樣過不了幾代,這些女真後裔就會逐漸被漢化,從此成為大明的一分子。

“啟奏聖上,不知此次招臣等入宮所為何事?還請聖上予以明示!”

侯恂的插言打斷了朱由檢的思緒,他這才想起今日召集群臣入宮的目的。

“唔,呵呵,朕只顧思慮其他,倒是將今日之事給忘記了。朕之所以將眾卿招來,是與太子有關。”

朱由檢說到這裏故意頓了一下,想看一下眾人的態度和反應,果然,一提到太子,殿內眾臣都是搭起了十二分地精神,不約而同地看向了自己。

“太子數年來受教與東宮兩位師傅,學問品行自是令朕甚為滿意,將來大明交於太子,朕也甚是安心。太子今年已滿十二歲,為使其對大明民間有所了解,多多接觸宮外之事物,不至將來不識民間疾苦,故而朕決意,自下月起,太子將以別名入國子監內讀書,直至十六歲為止,期間與尋常監生一般無二。”

朱由檢在眾臣滿是驚異的注視下宣布了這個經過深思熟慮後的決定。

“臣反對!東宮向為國之根本,既有名師大儒指點東宮學業,何須再於宮外交通!況且白龍魚服素來乃是大忌,若是太子出宮之事為有心人所知,萬一有人欲對太子不利,一旦國本動搖,可謂大禍至矣!對聖上此等有違祖制之斷,作為臣下若不加以勸阻,傳揚出去,豈不讓士林之眾以為殿陛之下皆為巧言媚上之佞臣!”

禮部尚書張國維率先站出來打破了殿內的沉寂,對朱由檢的這個有些輕率的決定表達了強烈的反對之意,同時也隱隱將矛頭指向了素有媚上之名的溫體仁。

不管張國維到底出於什麽原因反對此事,但他的理由卻是很站得住腳,並且也代表了殿內大部分人的態度,所以並沒有其他人站出來對他進行反駁。

“臣附議張部堂之言,此事聖上還需慎重考慮。此前坊間便有聖上輕縱太子隨意出宮之傳言,臣因並無親眼目睹,故而無從勸諫,但從今日聖上之行舉看出,傳言應是不虛!作為一國之君,其一言一行應以持重端穩為日常,飛揚跳脫之行斷不可取!還望聖上慎思之!”

右都禦史施邦曜起身施禮後正色道。

平日裏言行舉止極為端肅方正的施邦曜,最注重的便是一切要按既定之規行事,朱由檢這種天馬行空般的想法讓他頗為不喜。

雖然平時他對張國維這種偽君子極度看不上,但本著對事不對人的態度,這次他還是選擇站在了張國維這邊。

“老臣附議施憲台之言!聖上屢次三番擅改祖制,長此以往,祖宗之言已成廢紙一堆!此等行徑恐招天下非議!”

一直冷眼旁觀的王應熊也站出來對朱由檢的決定表明了態度,並且也借機暗暗指向了朱由檢此前的一些舉措。

“遣太子出宮讀書實非明智之舉,東宮貴為儲君,豈能隨意與閑雜人等久處。況太子年少,心智閱歷盡皆欠缺,若是被心術不正之人蠱惑,此非國之福也!”

另一名閣老張至發也表達了自己的觀點。

這幾名重臣反對的理由都不盡相同,但卻都很有說服力,若非朱由檢是穿越者的話,這番勸諫很可能會使他對自己的決定產生懷疑。

現在殿內眾臣中還剩下溫體仁、楊嗣昌、範景文、侯恂、倪元璐沒有表態,但從這幾人的神情上看,大多數對此事還是持反對態度的,只不過礙於皇帝的顏面,所以並未出聲附和張國維等人的意見。

“臣附議聖上之斷!聖上乃不世之明君,此前種種施政已充分驗證此一點。事實證明,聖上無論有何種舉措,其中必有深意,且最終其效甚佳!此次東宮出外就學一事亦為同理,還是煩請聖上為我等解惑之後再做他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