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八章 方略

陳奇瑜在鳳陽巡撫兼漕運總督的任上已近兩年,期間除卻正常職司以外,還多了項督管流賊戰俘疏浚運河淤塞河段的任務。

經過近兩年高強度的勞作,當初的五萬戰俘因病或者意外先後已經有五千余人死亡,死掉的這些人都被草草掩埋,連個墓碑也沒有。

戰俘們共清淤三百余裏河段,大部分集中在運河淮安段,使得原本淤塞嚴重的這段河道變得通暢無比,幾百料的大船也能暢行無阻,不再用人工拉纖。

從河中清出的淤泥作為肥料,全都被運到運河兩岸的田地中肥田。

這些田地是朝廷從河南遷移過來的災民們新開墾出來的。來自南陽府和汝陽府諸多州縣的上百萬災民,在當地官吏的組織管理下,用了近兩年的時間,便在運河兩岸的荒地中開出了十多萬頃連片的新田。

朱由檢曾下旨,遷移過來的災民按人頭每人給與十畝口分田,這些田地是免租賦的;除卻口分田之外,每家另外新墾田地皆按十二繳納租賦,此舉使得災民們的開荒的熱情高漲。

為了讓災民們渡過荒年,陳奇瑜奉旨每隔三十裏修建一處大型糧倉,截留百萬石漕糧儲存起來,然後將每人每日所需糧米、食鹽、幹菜發放到災民手中,以保證他們有足夠的體力能支撐每天的勞作。

幸運的是北地連年的大旱尚未波及到江南一帶,浙江、湖廣、南直隸的糧食產量未收到大的影響,漕糧征收還算順利,這些大型糧倉並未空置,災民們的口糧供應有了保證。

陳奇瑜現在大部分精力都用在了安置新遷災民、協調他們與當地官府百姓產生的矛盾上面,更多的擔負起了鳳陽巡撫的民事職責。他將河道清淤和漕運職事,分別交給了衙門中的工部主事和戶部兼兌官來操辦;自己則帶著兩名本家兄弟以及一眾親隨,往來巡視災民屯墾的有關事宜,以便安定災民之心,防止因百姓之間的沖突而引發的民亂事件。

陳奇瑜對漕運職事根本不感興趣。他知道漕運衙門離開他也會照常運轉,而且也不會有什麽惹眼的功勞。而今上更看重的是災民安置是否妥當,只要在這件事上做出一番政績,那很容易能吸引到皇帝的關注和欣賞。

過百萬的災民遷移是個浩大而繁重的工程。雖然朱由檢也自內帑撥出巨款用於災民的安置費用,但具體到每一件事情上就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規劃和組織,包括勘察地形、合理修建住所、根據荒地安排多少人為一村落等等繁雜瑣碎的工作。

此次遷移災民雖然眾多,但安置的算是比較合理,並未出現大的疏漏,這主要得益於與災民隨遷而來的河南地方官吏的協助,而朝廷派出的巡察禦史以及大量錦衣衛的監督也是功不可沒。

沒錯,不光河南幾個府州縣的災民遠遷,那些地方官吏們也大都跟隨前來。

受災當地除了少數士紳大戶和一些尚能自足的自耕農以外,其余沒有著落的百姓幾乎全部被搬遷至運河淮安段。南陽等地除了主官以及少數官吏留守以外,剩余的則作為組織者帶領災民來到了朝廷指定的地點。有了這些熟悉民情的官吏協助,這次大規模、分批次移民才得以比較順利的完成。

當然了,牽扯到如此多人口的移動,期間發生的種種事端也是紛繁復雜的,陳奇瑜在奏本中也只是簡略一提。

陳奇瑜接到朱由檢征詢意見的諭旨後,立刻意識到這是他重回京城權利中心的一次良機。皇帝既然能在這種軍國大事上有咨與他,這充分說明皇帝很看重他的能力。這本來是朝中重臣才會得享的榮耀,只要自己在條陳中提出與眾不同的精彩見解和主張,說不定自己也有機會參與戰事,只要有足夠的軍功,那誰也阻擋不了自己回京的步伐。

陳奇瑜在奏本中先把自己這兩年如何安置災民之事做了大致的描述,然後才涉及到了明年的戰事。

不得不說陳奇瑜的戰略眼光確實超卓。在奏本中,他別出心裁的提出了跨海作戰的方略,這在當時普遍不重視登陸戰的大明實屬罕見。

陳奇瑜建議朝廷今年調兵至登萊一線,在明年大軍出關與建虜主力正面對決時,由靖海伯調集船只將登萊官軍運送至遼東登陸,趁建虜兵力集中於錦州沿線、遼東一帶兵力薄弱之際,登陸官軍直接奔襲赫圖阿拉,徹底摧毀建虜祖陵,將歷代奴酋之屍骨挫骨揚灰,使奴酋士氣大沮,然後撤回登陸地點折返大明。

陳奇瑜這招既狠辣又歹毒。真要是大戰一起,在這個非常講究氣運之說的年代,聽到自家祖墳給刨了、老窩給端了、左翼也有明軍身影的野豬皮的子孫們肯定會方寸大亂,官軍取勝的機會大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