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一章 鹽利

景春樓前,李有金聽到趙四海的問話後,趕忙拽著他的衣袖,往人少處移了移,四下打量後,低聲回道:“趙兄家中也有人登門?”

趙四海聽他得話音,便知李有金定是遇到了與自家差不多的情形。於是便大致把當日之事敘說一遍,只是隱去了許多沒面子的細節。

李有金嘆道:“小弟和兄長差不多情形,錦衣衛早把我家底細探查明白,甚至連小弟與淶水縣六峰山占山的劉二來往密切一事也查了出來!揚言小弟要是不來與會,就要派大兵剿了劉二,再給我按上通匪之名抄家滅族啊!”

趙四海疑惑的道:“要我說啊,來就來了,要真如那些人所言,這是好事啊!如此好鹽,有人送上門來,省卻無數花費,價錢又低,咱們就算照現在的價來販賣,那利豈不是更厚?”

李有金搖頭道:“兄長你就沒想想?真要如此,官府豈能幹休?這等同從朝廷手中搶錢啊!就算真是好鹽,可我等一旦購入分銷,朝廷要是派兵稽查,那可是禍事不小!”

趙四海思襯一會,覺得李有金說的確有道理。

原先他們要先從官府購買鹽引,朝廷就已經拿到一塊利。然後派人去兩淮鹽場按引拿鹽,又要拿出規利錢打點各路關系。之後用漕船運回北地,一路上各種關卡,官兵胥吏盤剝都要花錢。林林總總算下來,打點花費的銀錢比買鹽所用的高出太多。

這都是多年來形成的慣例,誰都無法改變。鹽引上給的鹽實在太少,所以鹽商們都會從鹽戶手中多買一些,夾帶回來售賣,以賺取更多利潤。

他們不知道的是,鹽戶們賣給他們私鹽後收取的利潤,會被官員胥吏抽走大部分,然後進入個人腰包。

為什麽鹽引上的鹽給的少呢?就是因為若是官鹽多了,那些借機中飽私囊的人就少了利潤。這些人勾結一起,上下串通,故意使得官鹽減少,然後通過私下售賣給鹽商們賺取巨額利潤,以致朝廷到手的鹽稅收入急劇減少。

這種事屬於公開的秘密,錦衣衛略微一查便查的清清楚楚。崇禎搞出曬鹽之後,若還是按照原先的鹽引制的話,鹽產生的利潤大部分還是被新舊蛀蟲瓜分,內帑和國庫依舊只得到小利。

崇禎本想廢除鹽引制,將鹽從生產到售賣全部收歸國有。雖然不可避免的有人從中貪墨,但賬目明晰,派員定期查詢的情況下,絕大部分利潤還是歸入國庫和內帑中。

但廢除鹽引必會動了利益集團的奶酪。這個集團所涉及的人員無數,上至閣老重臣,下至胥吏曹丁,稍有不慎便會釀成大禍。在內憂外患,天災人禍接連不斷的當下,暫且隱忍是最佳選擇。

但崇禎不甘心本屬於自己的利潤被這些人瓜分掉,苦思良久,才想出這麽一個釜底抽薪之計——用質優價廉的曬鹽,通過北地的鹽商分銷,將兩淮以及四川的食鹽逐步擠出北方市場。等將來國內局勢平穩後,再進一步向南發展,直到徹底占領整個大明的食鹽市場。

崇禎大致算過一筆賬,按照歷史上的數據來看,目前大明總人口在一億兩千萬左右。此時的人每年吃鹽的數量是非常驚人的,有很多資料證明,成年人每年大約需鹽十五斤左右。

這個數目要是和老弱婦孺中和一下,取個較低的數值,每人每年食鹽五斤,人口按一億來算,那每年全大明的用鹽量就在五億斤上下。

據錦衣衛提供的數據看,大明長江以北食鹽價格大大高於江南等地,現在京畿附近每斤鹽價已經達到七錢左右,並且還有繼續上漲的勢頭。

崇禎計劃用低成本的海鹽大量上市,沖擊質次價高的兩淮鹽,並且取消按人頭配給的舊有鹽制。只要市場有需求,就加大供給,要多少賣多少。

當然,這一切都不能以官方的名義制訂律令,他不想再生波折。

曬鹽的成本因為鹽田數量的增加,已經可以忽略不計了。按照崇禎制訂的價格,這次食鹽招商,賣給鹽販子們的價格定在了八十文一斤。這還是在因為實在缺錢的情況下,崇禎狠了狠心擡高了低價的原因,原本他想每斤五十文的,畢竟百姓困苦,從這種基本生活物資上賺取他們的血汗錢,崇禎於心不忍。

等到數年之後,內憂外患平息,崇禎會把食鹽價格大大降低,減輕百姓的基本生存壓力和負擔。

八十文的價格,按照目前江北地區大約四千萬人的食鹽量計算的話,每年到手的銀錢數量就是個天文數字。刨除一些雜七雜八的費用,單單鹽利就足以支撐朝廷的所有費用。

算了一筆賬之後,崇禎才明白了江南鹽商為何如此的豪富,有人修建一座園林就要耗費幾百萬兩的銀子。鹽的利潤實在是太豐厚了,豐厚到只要有人想去虎口奪食,就算你是皇帝,這些人也會聯合起來跟你拼命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