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一章 一年的進展!(第2/3頁)

當然除了商隊以外還有一定的學術交流,嗯……說是學術交流有點過分,純粹就是大秦單方面的碾壓。

在趙泗的意志之下,大行令除了組織商隊也組織了一批士子前往各國進行學術研討。

他們的作用可以看成是後世的歐洲傳教士。

一方面是宣傳大秦的名聲,另一方面則是進行文化宣傳,其次就是為了接觸各國政治。

學子,商隊,一明一暗……趙泗的野心幾乎可謂是昭然若是。

實際上趙泗也並沒有想過吞並太多國家,但是不管吞並不吞並,能夠多多了解對方的信息總是好的。

而伴隨著各國大使館的建立,外交體系的初步成功,貿易的初步開放,民間商業尚且處於復蘇狀態,跨國貿易倒是頗為紅火。

尤其是鹹陽,作為首善之地,各國外交官雲集的地區,這裏也匯聚了最多的稀奇之物。

當然,偶爾也會發生一些不那麽友好的事情。

譬如某些國家惡意打探秦國政治消息,譬如一些關乎於外貿的商業和經濟糾紛……

鋪的攤子越大,事情自然越多,同理,趙泗有心刺探他國,就免不了他國對於大秦的試探。

當然,文化上的剽竊趙泗其實是不介意的,甚至政治上的模仿趙泗也大力贊成。

他要嚴防死守的只有技術罷了……

文化越像,政治模式越雷同,吞並的時候,才越方便。

如果不是為了表現得不那麽明顯,趙泗甚至恨不得派百家學子給這群番邦蠻夷進行一系列政治改革。

外交暫且不提,將作少府也開始發力。

首先就是薪酬和工作內容的改革……

現在的大秦嚴格意義上並沒有奴隸,最起碼律法上是不存在奴隸這種說法的,而將作少府裏工作的絕大部分手工業者,自然也不再是隸臣妾身份,但實際上作為舊時代的殘留再加上其他因素,他們和以前的日子沒什麽兩樣。

一樣受到人身管控的同時還沒有薪酬俸祿。

在趙泗的三令五申之下,芫恭迫不得已忍痛放錢……

而與此同時,於膠東隴西等地的將作少府分支也在緊密的籌備和建設當中。

趙泗是打算在軍事雲集的地區直接建立軍工廠的,同樣受將作少府管轄,但優點在於可以就地建設,就近發放,不用再從鹹陽轉運。

當然,弊端也有……邊地本來就混亂,再建立起來大規模軍工廠,一旦被攻克,也就意味著敵人不僅得到了一個城池那麽簡單……

然而,隴西膠東一帶現在來看是邊地……

未來,或許就是腹地了。

再這方面趙泗想的比較長久,統一地球不太可能,帝國極限擺在這裏,但是橫跨歐亞未必不可以嘗試一二。

再不濟成為整個歐亞地區的話事人總歸沒什麽問題,領土只要夠大,膠東隴西一帶就算是腹地。

治栗內史那邊倒是簡單了許多,他們的主要任務就是增產!

再趙泗的授意之下,治栗內史開始面向諸子百家招募助農官。

助農官的工作內容就是深入到各郡縣鄉村普及農家總結出來的最新也最科學的農作物耕耘和種植技術。

說是官,其實只是編外人員,沒有權利,工資也很低。

但是!助農官經歷和成果算政績。

如果不當官的話自然不做數,但是走仕途這個政績會納入參考,因此參加的人自然不在少數。

至於成效現在倒還沒有展現,畢竟糧食生長需要時間,黔首的學習能力也沒那麽強,農業方面,五年時間只能夠初見成效。

最最重頭戲的,自然是軍事方面上的改革。

首當其沖的就是嶺南……

嶺南六十萬兵團經過遴選以後,初步篩選出來了六萬人馬成為常駐的脫產士卒。

脫產士卒!

也就是說不進行任何生產活動只負責作戰任務的士卒。

原本趙泗已經準備批閱了,卻接到了叔孫通的奏折,於是趙泗大手一揮,勒令趙佗將六萬兵馬削減到三萬。

原因很簡單,六十萬裏面挑出來的六萬人,固然只取了十分之一,然而能夠稱得上優質兵源的,卻依舊不超過三萬。

剩下的三萬有點湊數,脫產士卒的成本太高,不是出不起這個錢,而是這個錢花在劣質兵源上比較浪費。

於是嶺南的軍事構成從原本的六十萬生產建設兵團變成了五十余萬的屯田兵以及三萬的脫產士卒。

屯田兵的稅很重,他們種的地除了自己的口糧以外,還要供養三萬脫產士卒,可以說是入不敷出,鹹陽這邊還得進行一定程度的支持。

當然,這僅僅是權宜之策,等到嶺南徹底開發完畢,也就沒有屯田兵這種特殊兵種了,土地將會完全屬於他們,同樣他們也不需要再承擔作戰任務和供養士卒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