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七章 趙泗聲望大提升

招賢令隨大赦天下的政令一塊頒布。

鹹陽,作為大秦的政治中心,自然也是最早知道政治變動的地方。

趙泗的招賢令掛靠在大赦天下的聖旨之下,開局宣傳拉滿的情況下,凡談及大赦天下必知招賢令,因此哪怕黔首都知道大秦的太孫殿下要招賢納士唯才是舉。

天底下有多少人晉升無門?

天底下有多少人懷才不遇?

這就得從官員選拔制度說起來。

秦朝一曰軍功,二曰法吏,三有推舉,實際上秦朝的晉升渠道相對來說是比較多的。

最起碼秦國是不流行賣官鬻爵的,且一直在秦朝的制度打擊之中。

可以以軍功晉升,也可以以吏為師,從小吏做起穩步提升。

實際上秦朝的上升渠道還是挺多的,也比較科學。

漢朝舉孝廉,門閥把控政治,乃至於九品中正制的誕生,實際上是一種制度的倒退,算是世家對皇權的反攻倒算。

歷史是一個圈,乃至於秦皇,皇權初步達到巔峰,漢朝以後乃至於武帝皇權逐步興盛,世家豪強苦不堪言,各種被遷移來遷移去。

漢末世家清算皇權,爾後九品中正制誕生,再到唐朝皇權重新清算世家……

一遍一遍循環罷了……

只不過現在的大秦雖然上升渠道還算可以,但是恰好此時正值百家爭鳴的末期。

秦朝以法治國,姑且可以算作以法家為本,吏治學必學法家。

因為李斯的強硬手段,因此以吏為師這個上升渠道某種意義上來說是獨屬於法家的,諸子百家不能分潤。

至於軍功爵……現如今大秦基本上沒有什麽戰爭可打。

師從百家而不願以吏為師的群體太多太多了……

更不用說還有一大批曾經被鎮壓的新吏學者……

趙泗的門檻被踩爆是合理的事情,畢竟這裏是鹹陽,是關中,是大秦的政治中心,自然也就聚集著天底下最多的知識分子,所有想要一展才華的有識之士都渴望在這裏被人發掘。

以往他們的機會不外乎高談闊論以及通過種種方式成為他人的門客亦或者遇到賞識他們才華的人願意保舉他們。

基本上高官府邸以及其必經之路上總是少不了一大批懷才不遇者在那裏溜達且十年如一日堅持不懈的投遞拜帖亦或者是自己寫下來的政見等等……

趙泗沒遇見那是因為他是太孫,是儲君,儲君出門是要清場的。

而在身份沒有大白天下之前,趙泗剛剛聲名鵲起就已經不乏有人想要孔雀開屏吸引趙泗的注意力。

只不過這種機會實在是太渺茫了。

通常這種來路不明的拜帖和信件,主人大部分情況下是無緣得見的,因為門房壓根不會往上遞。

其次,人家出行的時候大概也不會閑的沒事拉著一個路邊的人過來嘮嗑。

因此大部分從五湖四海匯聚於鹹陽的懷才不遇者,等待他們的最終宿命大概都是一無所得,爾後寂寥歸鄉。

但是現在不一樣了!

趙泗給了他們一條新的路子!

不問出身,唯才是舉!

趙泗有前途麽?當然有,不僅有,還很大!這可是大秦的儲君,始皇帝最親近的子嗣。

未來,那是要登基稱帝的!

對大部分人來說,給他們一個較為體面以及較為公平的選拔方式,已經值得他們感恩戴德了。

是的,較為體面和較為公平。

大部分人所追求的,大概都不是絕對的公平,因為他們不傻,尤其是匯聚在鹹陽的有識之士。

投遞的拜帖太多太多了,足足堆滿了整整兩個案幾。

“殿下就算打算招賢納士,也應該略設門檻,如今莫說士子,便是販夫走卒亦有投遞拜帖者,其中魚龍混雜,難以分辨,如此一來,徒費精力。”趙泗臉上帶著笑容看著兩個案幾上堆積如山的拜帖,門客韓生在一旁嘮叨。

說是堆積如山,其實也沒那麽多,因為案幾上全是竹簡,少有紙張拜帖,竹簡比較占地方,因此看起來比較多罷了。

不僅有竹簡,甚至還有那種削了一塊木頭直接刻字的拜帖,可以看得出來已經頗為窮困寒酸,上面墨水都沒上,單純的刻出來的。

韓生很不滿意,他作為接待著見的太多了,堂堂太孫府邸,來往之人竟還夾雜一大堆粗鄙之人。

“怎麽劃分門檻?靠家境?還是靠什麽?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裏奚舉於市。

既然說了唯才是舉,那孤便只看才能,若是設下門檻,卻不知是否要拒賢才於門外。

不設門檻於孤,於爾等而言,無非是增加一些工作量,多耗費一些心神,若是為了省些功夫,哪怕是失去了任何一個賢才,都足使孤心痛!”趙泗開口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