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一章 亂亂亂

鬧劇,以朝堂眾臣順位替補,國王提拔兩名親信上位而結束。

不過哈德遜知道,這只是一個開始。後續的朝堂,注定不會太平了。

王室陣營的這波內鬥,讓他們在朝堂上的話語權大損。

按照阿爾法王國的慣例,朝堂上的重臣排名一直都是:宰相第一,軍務大臣第二、財政大臣第三、政務大臣第四、外務大臣第五、農業大臣第六。

當然,這只是大家私底下的默認排序。實際上除了宰相地位明確在眾人之上外,剩下的幾位都是根據手中權力排的。

並且這個排序,還會伴隨著外界的局勢變化,跟著發生變化。

比如說:軍務大臣和財政大臣的權力就會時常變動,通常戰爭時期軍務大臣的權力會更大,而和平年代則是財政大臣的話語權更重。

外務大臣的權力,更是隨著國際局勢變化而變化。要是天下太平無事,外務大臣的存在感可能比農業大臣都低。

哈德遜雖然進入王國決策圈,但他本人並不是六大巨頭之一,屬於臨時性新增人員。非常設崗位,不計入排名。

在這種背景下,哪怕凱撒四世強行任命了兩名王室成員進入決策層,此刻也只能從排名靠後的農業大臣、外務大臣做起。

妥妥的賭氣一時爽,事後火葬場。

這波突然的硬碰硬,固然是凱撒四世的忍耐到了臨界點,也是紐芬蘭大公和愛菲耶羅大公明顯是低估了他掌控朝堂的決心。

或許在這兩位大公眼中,凱撒四世還是他們的晚輩子侄,忽略了其國王的身份。

突然被自家子侄刺背,才會有當場賭氣撂挑子的一幕。要是普通的政治鬥爭,哈德遜可不相信兩個老家夥會那麽沉不住氣。

利弊是一組伴生關系,王室在朝堂的權力和話語權受損,但凱撒四世的親信卻獲得了機會。

看似離職的只是兩人,實際上騰出來的位置,卻是三位數起步。

大臣換了人,原來跟著他們服務的屬官、朝堂各部,也不可避免的要進行人事調整。

全部換成自己人不現實,但這波人事調整之後,朝堂上有人幫凱撒四世搖旗呐喊,不至於孤軍奮戰。

至於後面怎麽安撫王室陣營,那是凱撒四世自己的事,反正哈德遜知道接下來的朝堂要熱鬧了。

如果不出意外的話,在短時間內凱撒四世還要吃不小的虧。

此刻朝堂上的平衡被打破,國王手下缺乏強有力的重臣支持,能不能鬥過那幫老狐狸還是一個未知數。

要是去職的前宰相、軍務大臣不甘心,再搞點兒事情出來,凱撒四世多半會被搞的灰頭土臉。

為了不卷入接下來的政治鬥爭中,王宮中的會議剛剛結束,哈德遜就借口前線軍務繁忙,直接閃人離開。

……

魯特西亞皇宮,查理三世正正忙碌的處理著政務,不時還望著窗外發呆。

事實證明,他還是低估了稱帝帶來的影響。哪怕選在了各國忙於鎮壓叛亂的時間點上,還是遭到了各國的強烈抵制。

仿佛在一夜之間,初生的法蘭克帝國,就陷入了舉世皆敵的境地。

好在各國政府目前都是嘴上叫囂的厲害,到了具體行動的時候,一個個都變得保守了起來。

不過國際輿論上的罵聲一片,還是讓查理三世感受到了壓力。只是稱帝這種事情,從來都是有進無退。

越是這種關鍵時刻,他們就越要表現的強勢。任何軟弱讓步,都會助長反法聯盟的氣焰。

“陛下,教廷和伊利比亞王國已經宣布聯手組建幹涉聯軍,目前已經有八個國家宣布加入。

另外還有多個國家正在考慮中,外務部正在努力進行公關,但最終結果大概率不會樂觀。

唯一的好消息是我們此前的北部戰略成功了。五國聯盟對帝國還是很有善意的,除了公開發布一份勸誡公告外,沒有任何參與反法聯盟的跡象。

外務部已經和阿爾法王國的多名政要溝通過,可惜他們的朝堂剛剛經歷大變動,不少原來親近我們的大臣去職。

好在哈德遜元帥旗幟鮮明的站出來反對出兵幹涉,此人在阿爾法王國的地位很超然。在各派爭鬥結束前,沒有人會得罪他。

只要阿爾法王國不參加反法聯盟,深陷邪教叛亂危機的中大陸三國,就算是想幹點兒什麽,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赫蘇斯侯爵的匯報道,讓查理三世松了一口氣。少了五國聯盟參與,反法同盟就是一個區域性組織。

這一點,在政治上非常重要。區域組織和大陸組織代表的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概念,尤其是對人心的影響更是天差地別。

“做的不錯!

能夠穩住五國聯盟,外務部就是大功一件。剩下的幹涉聯軍,看似聲勢浩大,但內部卻是魚龍混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