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八章 關鍵(第2/3頁)

正統十四年十月,瓦剌也先部九萬大軍進攻紫荊關。

四日後的十月九日,關破。

兩日後十月十一日,也先疾行四百裏,大軍抵達北京城下。

所以周尚文不得不擔心。他不管韃靼小王子是不是拼命不拼命,反正他不能讓京師再次被圍。

而如果說他是擔心的話,

朝中內閣、六部更是直接嚇得魂飛天外。

大同遇襲,而周尚文這個總兵卻不在!這還得了?!

所以王鏊等一眾官員全部入宮。

王芷在出宮的路上,就看到很多健步如飛的老臣,以往還真的認為這些人垂垂老矣了呢。

“陛下!陛下!”

此時的朱厚照手裏拿了一柄鋥亮的寶劍。

“臣等聽聞小王子襲大同!!”

朱厚照看著這些驚慌的老臣,眉目一皺,斥聲道:“慌什麽?!”

“臣等是擔心京師,擔心陛下之安危!”

也許說話之間,韃靼小王子已經領兵繞過大同了,他們或是借道宣府,或是再重走也先過紫荊關的老路,反正京師確實出現了一點危險。

“敵人來襲,迎戰就是。”

兵部尚書王炳很是擔憂的說:“周尚文已領兵出征,遠在塞外,旨意難以傳達,眼下的情形如何才能令他得知?”

“陛下。”王鏊也憂心忡忡的看著皇帝,“為江山社稷計,應當早做打算。”

顧佐雖然是管錢的,但這個時候也進言,“陛下,臣以為危急之時,朝廷先不可自亂陣腳。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大同至京師還有數道關隘,朝廷可增兵各處,加強守衛力量,遲滯韃靼小王子進軍步伐。再有,下令各地勤王之師集結京師,預備倉、國庫撥以專門的錢糧。只要朝廷穩得住,韃靼人想速勝,必不可能。而只要不能速勝,其軍必敗!”

先前的各種猜測、碰撞,到此時要演化為一次次實際的戰鬥。

朱厚照覺得有些可惜,他應當將王守仁留下的。

但當時那種情形之下,誰也想不到韃靼小王子會兵犯大同。

以至於楊一清、楊尚義、王守仁都在大同。

周尚文還可以倚重,不過在他回來之前,必定還是要靠自身的。

“新任的工部尚書到了吧?”

“臣何鑒拜見陛下!”

朱厚照吩咐說:“軍器局為工部管轄,你既已到任,就立即把軍器局的事務統管起來,包括工匠、材料以及存有的火炮、火槍,這些全部都拿出來。與韃靼一戰,火器是個利器。也好在,朕去年就開始籌備重建神機營。所以各位愛卿都放心,天塌不下來。戶部韓尚書?”

“臣在。”

“月余前,朕令戶部解銀購糧,當時是為了以防楊應寧戰事不利。眼下來看,購糧一事已不合時宜,太慢了。一個月來,戶部買了多少糧食?運進來又多少?”

韓文不敢回避,“京杭運河每日都有漕船南來北往,買糧容易運糧難,這一個月,雖竭盡全力,但也只運了十二萬石的糧食。”

“遠水解不了近渴。朕意,將京通倉向京師百姓、官員開放。用當年於少保的法子。”

所謂京通倉,就是朝廷自洪武年間開始在京師、通州所設立的糧食儲備倉,京城也有所謂五壇八廟十三倉的說法。

這個十三倉就是京通倉。

承平之時,這些糧倉建在哪裏都沒問題,但在正統年間,也先大軍兵臨城下,京通倉第一次面對考驗。

在京師城墻內的倉廒還好,但在通州的倉廒則很危險。

所以當年京師保衛戰,有人就給於謙提議,來不及運過來就一把火燒掉,反正比被也先搶去了強。

於謙不答應,當時京通倉可有存糧九百多萬石。

所以他下令,提前一次性發放俸祿,京師的官員一次性發放九個月,各守城將士發放六個月。同時動員全城以及沿途的百姓,幫助官員、士兵運糧,而且給予獎勵:

凡能從通州官倉運糧20石者,獎勵白銀一兩。

本質上來說,就是這些官方儲備糧,現在全都放開了,各家敞開運。只是有人拿糧食、有人拿銀子,就這個區別。

好家夥,這道政令一下,全城軍民都瘋了。

從通州到京城的道路上頓時全是運糧隊,而且是自備車馬,都不用朝廷操心太多,可以說是白天車馬相接,夜裏火把通明。

於謙第一次展示了什麽叫人民的力量。

僅僅幾天的功夫,通州的糧倉被搬運一空。

京城也儲備了夠全城軍民吃一年多的糧食,可以說家家有存糧,一時間人心大定。

這是行之有效的法子,朱厚照也舍得,這些糧食又不是憑空消失了,只不過提前分散到千家萬戶手中。

只要糧食已經進了京城,還有什麽可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