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一章 血水、雨水

王瓊最終還是說服了彭澤,因為彭澤一樣不願意看到那種血流成河的場景。

狀元公李旻,自號無涯、人稱無涯先生的李志,這些在當地文壇略有名氣的人他都召到衙門裏親自接見。

當然,少不了《墓碑記》的作者,一個叫黃思過的儒生。

浙江文盛,各類書院開了不少,平日裏講學、文會數不勝數。

這幫人啊,譜大著呢,也就是彭澤平日裏素有清名,要是換了名聲不好的王瓊,說不準還都不願意來。

王瓊也知道這一點,所以他也不出面。

“狀元公、李先生、黃先生……”彭澤拱手一一見過,“今日請諸位來,乃是為了這幾日杭州城的風雨,即便是弘治十七年浙江貪腐窩案爆發,杭州也沒有出現萬人士子相聚喧嘩的場景,這次鬧成這樣,我只怕結果對各位會有不利。”

“濟物先生。”李旻先來,他到底還是有過官身的人,又是狀元公,人人以他為首,他也不能躲著不說話,“群情激憤和朝廷在不在浙江查辦貪腐案無關。貪腐之人,人神共憤,朝廷滅之,我等只會拍手稱快,怎麽聽濟物先生的話,像是我等不樂意見到似的。”

彭澤一凜,邏輯上,他說的話確實不通,這是經常在官府裏混,叫王瓊那幫人帶錯了路了。

李旻又說:“陛下是一代明君,便是當太子時也人人稱頌。只不過朝中有奸佞之輩,先是利誘陛下行走私之實,與民爭利,如梅可甲者;如今又利誘陛下開海,如楊介夫者。開海可是祖制,海禁一開,倭寇來犯,到時又當如何?浙江的百姓由誰來管?”

彭澤擡手,“與民爭利不要說了。當今聖上用度節省,所籌集的銀兩大多用於國事。”

“那麽……下面的人呢?”李志扇子一收,“弘治十七年貪腐窩案,其由頭是宮裏的太監被殿下抓到貪墨銀兩。雖說此人已經身死,可宮裏貪腐的又何止其一人?陛下開了海,所得銀兩其中大半怕是要進各級官員的口袋,到最後,肥了他們,窮的是我浙江的百姓。如此算來,又有何益處?”

“所以,諸位是覺得開海不利?”

這話無人敢接,私下裏當然可以隨便怎麽說。

但關系再好,彭澤畢竟是朝廷的官員。

總也沒有當著他面妄議國政的道理,而且真要說出來,反而是置彭澤於不義之地,你說他是向上稟告,還是要包庇呢?

“濟物先生,海禁是祖制。”

這話是沒有錯的。

彭澤站了起來,思索了一番後說:“你們心憂江山社稷,這是好的,但遠離朝堂,有許多事並不是你們以為的那樣。其一,朝廷要開海,起根源在於朝廷要復套。復套的軍需銀兩,就是要從開海之中出。而復套則是為了解決邊患,解決了邊患,我大明北方便不需要承受巨大的軍事壓力,甚至不必陳兵百萬。這是陛下親自擬定的國策,陛下是天縱之君主,沒有任何人能夠利誘、或是改變陛下的想法。”

“其二。”彭澤比出個‘二’的手勢,“本官知道你們各自有各自的見解,像是這樣的國策牽涉甚廣……尤其涉及祖制是否需要變更,這原也是很難於一兩句話之間便說的清楚的事。但陛下的聖旨已下,本官希望各位明白,朝廷提前設了浙閩總督,撤換了浙江都司和福建都司的都指揮使,幾個重要衛所指揮使也換了浙江的人,任浙閩總督還是帝師,這什麽意思?就是你們所要的,沒有一個官員可以答應你們,就是答應了你們也無用。”

“首先你們的意見出不了浙江,因為中丞不會不顧總督的意見,總督也不會不顧陛下的意志。說到底,你們高聲闊論、大談忠奸,所反對的不是什麽楊廷和、顧佐這些人,你們反對的是皇上。所以為了你們好、也為了浙江好,本官勸你們都回家去。若是有什麽意見,可以上疏,陛下也沒有嚴懲那些言辭激烈的禦史不是?但不要聚眾煽動人心。切記,切記。”

彭澤的話說完,李旻、李志等一眾儒士都陷入了沉默之中。

“濟物先生的意思,就是要我們這些人苟且偷生?”黃思過最先反問,“我等都是為了江山社稷、為了大明天下,如果這樣陛下還是要屠戮,那我黃思過只得慷慨赴死。可要我因為怕死而放棄心中之道,卻是萬萬不能。”

彭澤嘆氣,他其實是預料到會這樣。

同類人了解同類人。

真有一天拿刀威脅他彭澤,他也不會皺一下眉頭。

對於黃思過這些人來說,名聲重於性命。

不要說他們不太相信朝廷會這樣動用屠刀。

就是眼前即將發生了,他們也不好回去勸那些萬千的士子,說什麽?

難道說這樣太危險?我們大家還是回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