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1章 餌(第2/3頁)

“你希望我找個什麽理由羞辱他們?”舍恩菲爾德是湯米的天使投資人本傑明·羅森出面幫VOX聘請來的總裁,德裔猶太人,之前創辦了美利堅獨立電視新聞協會,通過協會來向美利堅所有獨立電視台提供匯總的新聞報道,搭建起VOX的沃爾夫·塔克之所以能毫無怨言的讓位,除了湯米允諾讓他去擔任財經新聞網的負責人之外,這個猶太佬的人脈與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

湯米壞笑著說道:“隨便找個理由吧,比如我不能看到澳大利亞鄉下人,不知道為什麽,一看到澳大利亞鄉下人,我的下面就不舒服,總覺得有種要被傳染上梅毒的可能。”

掛掉電話,湯米撥通蘇珊的號碼:“之前讓你安排的混血黑妞提告,第一輪是不是該因為證據不足敗訴了?”

“是的。”蘇珊說道:“輸的很徹底,為了保證輸掉,很多證人和證物,在迪莉亞的建議下都沒有放出來。”

湯米滿意地說道:“很好,讓那個黑妞演技最好在線,因為接下來是她這輩子的高光時刻,我要讓所有人都知道,有個美國黑人明星被澳大利人的電影公司高管強暴過,卻只能無奈敗訴,後續迪莉亞以及你陪她的上訴,都將全程被追蹤報道。”

隨後的幾天,VOX電視網播放了VOX英國分公司制作的紀錄片《十三個月之後》,紀錄片走訪拍攝了1986年英國沃平罷工失敗,最終失業的六千名印刷工會成員中的典型代表,還原了1986年他們的悲慘遭遇。

紀錄片的大致內容就是,默多克希望在倫敦沃平建造一處新的印刷工廠,為旗下《太陽報》《世界新聞報》引入更為先進的計算機制版印刷技術,提升印刷效率,可是一旦新的工廠完工,之前的傳統印刷工人就會被大規模裁員,大致需要裁撤六千人左右,所以在新工廠建造完工之前,最重要的是不能走漏風聲,避免印刷工會提前知道後找麻煩,阻攔新工廠的建造。

所以默多克想到了一個好主意,他主動聯絡印刷工會,表示公司準備創辦一份名為《倫敦郵報》的新報紙,市場前景非常好,為此還要在沃平建造一處新的印刷工廠,建成之後能增加非常多的印刷工作崗位。

英國印刷工會可能因為百多年來的戰績過於彪炳,也可能工會領袖被默多克提前收買,總之,它沒意識到有資本家居然敢明目張膽的欺騙自己,所以信以為真,結果直到新工廠完工投入生產,工人們也沒有得到進去工作的機會,只得到了一個殘酷的真相,那就是根本沒有默多克許諾的新報紙《倫敦郵報》,你們被騙了。

沃平印刷工廠完工第二天,《太陽報》就把總部搬了過去,第三天默多克就宣布大規模裁員,印刷工會隨即開始罷工示威,可是他們不明白,時代變了,如今已經是電腦時代,工人們以為他們罷工,報紙就無法準時發售的天真想法徹底落空,早在工廠建造的同時,默多克就已經培訓了一批沒有加入印刷工會的新人,教那些員工如何使用電腦排版印刷。

而且,當罷工的工人絕望的試圖用人墻阻擋分發報紙的貨車駛出工廠時,默多克在英國的政治盟友撒切爾夫人調動了大半個倫敦的警察和軍隊驅趕罷工的工人,甚至發生了流血事件,而這一切,在英國幾乎沒有什麽見報的機會,因為發聲渠道幾乎都已經被默多克把持,最終,印刷工會只能屈辱的宣布,堅持了十三個月的罷工徹底失敗,六千個印刷工人最終接受了被裁員的殘酷命運。

如果說之前各大電視網和報紙在評論默多克在大學時期信仰共產主義時,還是用戲謔的口吻,那麽這個由VOX電視網不計成本在英國走訪拍攝的記錄片播出之後,新聞評論馬上都變得嚴肅起來,因為這本來就是一個嚴肅到讓人忍不住思考的問題,默多克這個澳大利亞人既然可能欺騙英國工會,那為什麽不可能欺騙美國工會?

更可怕的是,紀錄片用真實的數據告訴觀眾,英國沃平罷工長達十三個月的時間內,英國各個報紙關於罷工的報道幾乎屈指可數,BBC新聞也很可能在得到某些大人物的授意下,盡量減少了相關報道,而且罷工現場的視頻資料更是少得可憐,這顯然是默多克的能量,他控制了英國媒體,能讓英國媒體學會何時閉嘴,那麽,如果讓這個澳大利亞人在美國發展壯大,他會不會讓美國的媒體也學會閉嘴?

VOX新聞網一連串的報道讓哪怕反應遲鈍的人都察覺到,湯米在找默多克的麻煩,可是就在大家都覺得湯米會丟出更猛的料時,突然畫風一轉,BT電視網開始播出好萊塢黑人女演員特裏西婭·奧尼爾提告二十世紀福克斯電影公司高管對她XQ,最終因證據不足而敗訴的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