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5章 半壺水也能響當當了

這位文質彬彬的音樂教授從西裝裏拿出來疊板子。

要形容就像那種用繩子穿起來,好幾塊竹片的快板。

但在這裏更長更薄更平,小胳膊似的大小應該是什麽名貴木材,還雕滿了精美圖案。

光是看燕青的表情,人家就知道他認得,伸手遞到他手中。

卻給周圍人解釋歌曲:“那首《明月幾時有》你們聽過吧,那就是用的詞牌名‘水調歌頭’。

唐詩宋詞為什麽經典永恒,因為那就是歌呀。”

教授說話就是好聽,如授課般娓娓道來:

“古時候念詩都是唱出來而不是吟誦,滿江紅、念奴嬌、虞美人,每個詞牌名就等於是一套唱曲節拍,把歌詞套進去就是了。

這位同學在你們聚會時候的唱法,就是把詞兒套進詞牌名裏,這是很典型的古詞唱法!”

體育生們只會我夥呆,青雲當時唱的有這個講究?

老教授再跟著說他的範疇:“為什麽這種詩歌演唱方式沒有流傳下來呢。

除了戰火流離,最大的原因在於年代太久,字詞發音的變化太大。

古代的音樂配不齊後來人發音,樂詞錯位了,唐宋寫的字詞,我們現在念著和當年已經不同發音了。

所以哪怕現在還能寫這些詞牌名的詩詞,但已經不知道怎麽唱了,他如果按照古音來唱詞你們根本聽不懂唱的什麽,只能掰成現代文字發音,所以,你能……能唱成古音嗎?”

老人家更忐忑,忐忑得像要看到素未謀面卻神交已久的老朋友。

拿著那個長板,燕青的確像看見了好久遠的老朋友。

其實也不久,對長眠千年的他來說,一切不過好像就在昨天。

會打快板的人都是把拇指穿到板間繩上。

他不是,他抓板尾,嫻熟的這麽一抖,那疊五塊板就如反過來抓的折扇那樣,快速開合,靠尾指無名指挑撥,發出輕重緩急,抑揚頓挫的節奏來。

拿板換回手機的音樂教授,還得意把小視頻畫面定格到燕青唱歌時。

這時候才會發現,當時他不是拿著那個花鼓圈嗎。

竟然就是這個手勢。

花鼓圈上不是有好幾片銅片麽。

燕青看似抖的花鼓圈,無名指和尾指卻在移動撥按那幾個銅片,尋求不一樣的節奏感和聲響。

那特麽不過是他第一次玩!

人家這是有功底的。

這玩意兒叫檀板、牙板、拍板,叫什麽大概率取決於用什麽材質,檀木、象牙甚至金屬,有些官員上朝拿的牙板也是這玩意兒。

古時候跟各種樂器齊名的打擊樂主咖。

著名的《韓熙載夜宴圖》展現了五個南唐時代的權貴人家派對場景,其中出現了好幾種樂器,但檀板是唯一出現了兩次的重要道具。

可見普及程度。

現在襯著燕青開口,更無清唱的味兒,原來這玩意兒真是個樂器。

怪不得說學逗唱愛打快板呢。

那就是個簡化版!

“恍若夢,恍若夢,千裏奔波來相送……”

這唱起來的音,比那晚顯得豐富了許多,但果然發音就似是而非了。

而且竟然是飚高音,假聲非常嫻熟的那種捏著嗓子唱。

還有大量鼻音腔!

那個中文系教授竟然老淚縱橫了。

音樂教授則轉頭對他那幾人悄悄打拍子,因為那幾位都是年輕學生模樣。

已經摘下背上琴囊,拿出琵琶和簫、笛、二胡,卻專注傾聽不說話。

等到燕青把這曲唱完,他們才在老師手勢指引下,奏響剛才燕青唱出來曲調。

這幾樣經典樂器同時上,效果當然又比那加強版的快板好了無數倍。

蓋青雲已經不吭聲了,他看見這麽些專家都推崇珍惜燕青,還是恨不得他越萬丈光芒越好,難道真只在摔跤墊子上成天賺點營養補貼啊。

所以燕青愛唱那就唱唄。

於是明顯是被勾起情緒的北宋浪子哥,眯眼聽了這悠揚的樂器伴奏,不知道有沒有想起自己風花雪月的時光。

又跟著蕩起板子來,唱曲卻變了。

可惜大家都聽不太懂!

只覺得好聽!真好聽……

好像外文歌似的。

唯有那位老教授閉目凝神,臉上時而猙獰,時而掙紮,時而爭鬥,就拼命的在領會,其實就幾句間忽的釋然,笑眯眯了。

還搖頭晃腦。

然後突然睜眼,確認那個白領麗人舉著手機在拍攝,才心滿意足的重新把目光在柔道少年身上遊弋。

明顯是在打算盤。

因為只有他聽懂了。

等燕青這次唱完,他才咳咳吟誦:

“冷香浮動,望處欲生胡蝶夢。

曉日曈昽,愁見凝酥暖漸融。

鼓催歌送,芳酒一尊誰與共。

寂寞墻東,門掩黃昏滿院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