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1章 祂與它的孩子(第2/3頁)

它們因為某種原因,不但實現了跨物種的共融,而且還在暢通無阻的基因交流中將整個星球上的有機體融為一體。

在外人看來他們是一個統一的意識體。

然而抽絲剝繭地去看,那並不是尋常人所理解的蜂巢,而是萬千蜂巢皆為一體!

祂既是全而全既是祂。

那個已經溶於無形的文明,可能比人類想象中的更加高等。

至於它們的足跡為何沒有踏遍萬千星辰,或者又為何失去了最初的模樣,也只不過是雙方的追求不同罷了。

天上的星星本來就不是只有一種顏色的,並不是所有文明都熱衷於開疆拓土。

也許有的文明生來就是為了建一座奇觀,或者寫一首詩。

而它們的詩在過去的歲月中已經寫完——即那個被人類殖民者們稱之為蓋亞的存在。

殖民者將攜帶著那首詩的母巢送回了地球,而散落在百越行省的母巢便是這首詩中節選的一段。

方長隱隱約約地感覺到,他似乎已經接近了三年戰爭的真相——《廢土OL》從開服以來便埋下的主線。

看著陳雨桐,老白仍舊是一副無法理解的表情。

“可……這是怎麽做到的?”

生物學界普遍的觀點認為,基因的橫向傳遞是微生物獨有的,極少發生在真核生物之間。

而這也是地球的生命演化在度過了早期的微生物階段之後,基本都是呈現“樹杈狀”往下延伸的原因。

一條河流隔開了鼠群,一邊是山,一邊是森林,百萬年後河流枯竭,兩波鼠群重新相遇,彼此之間發生了生殖隔離,即可視為進化成了不同的物種。甚至可以說,“隔離”是新物種生成的必要條件。

大多數生物課本和科普讀物在闡述地理隔離與生殖隔離相關概念的時候都會提到這麽一個簡單的模型。

然而她卻告訴他,物種與物種之間的隔離被打破了?!

雖然他並不了解生物學,但好歹是接受過九年義務教育的。

更何況這都用不著九年義務教育。

馬和驢能交配他是信的,可螞蟻和樹、蜘蛛和蟑螂……這些奇怪的組合到底怎麽才能搞到一起去?!

看著他臉上懵逼的表情,陳雨桐揚起食指按了按眉心,頗有些無奈地說道。

“……我大概能猜到你在想什麽,物種與物種之間的生殖隔離對嗎?”

老白點了下頭。

“是的。”

陳雨桐耐心地繼續說道。

“一般來說是這樣的,不過基因傳播的方式並非只有生殖這一種途徑……就以地球上的例子來說明好了,胡瓜魚和鯡魚是兩種不相關的冷水魚,但鯡魚的抗凍蛋白基因卻出現在了前者的基因序列中,這種情況我們稱之為基因的水平遷移。”

“根據繁榮紀元的相關文獻,不只是魚類,在爬行動物,鳥類,哺乳動物中也存在類似的情況。因此截止到戰前為止,學術界普遍的觀點是,生命演化並不是經典的樹形,部分枝杈與枝杈之間一直是存在少量細小的絲線黏連的。”

“而蓋亞所做的事情,便是將這些原本在生物演化中只發揮微小作用的絲線,變成了貫通在物種與物種之間的橋梁,讓地球原本的樹杈狀生命演化圖形,變成了和蓋亞上相似的‘網’。”

這次換老白頭疼地按住了眉心。

“所以……我們現在也加入了光榮的進化?”

陳雨桐點了點頭,看向了遠處那片密不透風的雨林。

“是的,我們攜帶的基因也會以某種形式進入這片森林,無處不在的微生物會分解我們的糞便、毛發、甚至是遺體,這些都是進入的途徑之一。不過這是宏觀層面上的融入,到微觀層面上,我們只要不被這兒的異種吃掉變成大便,就不會在這片雨林中消失。”

沉思了許久的方長忽然開口問道。

“那如果離開了這片森林呢?”

陳雨桐看向他說。

“什麽也不會發生,就像離開這座雨林逃到島上的幸存者一樣,他們帶走的那部分基因不再參與雨林中的進化。”

“其實過去的兩個世紀,一直有異種從這片森林離開,又有新的異種加入進來。一些族群在這片雨林中繁衍壯大,也有一些族群貢獻了自己的DNA便從雨林中銷聲匿跡。”

“抽象的看,這片森林就相當於疊加了地球自然法則、並發育到初級階段的‘蓋亞’。整片雨林所有生物都是子實體,相加總和則是一座抽象的‘母巢’……至於那個最原始的、具體的母巢,我們還在尋找中。”

“……這種事情究竟是怎麽辦到的。”老白還在糾結地撓著頭,反復琢磨著這個他死活也想不通的問題。

看他鉆牛角尖的表情,陳雨桐也有些無奈,但還是很耐心地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