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楚光與棒棒糖(第2/4頁)

“出了點意外。”

楚光也不解釋,只給了老沃特一個疲憊的眼神讓他自己去體會,接著便徑直穿過聚居地的大門。

貝特街只有一家廢品回收站,位置很好找,挨著聚居地正門旁。

卷簾門下擺著一台永遠走不準的老式電子秤,旁邊立著“價格公道、童叟無欺”的牌坊。

這家店是鎮長大人的產業,也是貝特街唯一收購廢舊零件和變異鼴鼠皮的地方。

為了壟斷撿垃圾的生意,這位獨裁者甚至專橫地頒布了一項法律。

即,所有人不得將捕獲的獵物和撿來的垃圾,私自賣給途經此地的商隊。

而理由則是為了保證貝特街的貨物能夠賣出合理的價格,而不是被“狡猾的商人們”在價格上無恥的壓榨。

這種蠻橫無理的規矩之所以能夠通過,一定程度上也和這裏的幸存者們都很愚昧有關。

而一般商隊也不會冒著得罪這位獨裁者的風險,去拾荒者們的手上收購那點兒少的可憐的物資。

他們只做大買賣。

而且只和信得過的人做買賣。

“賣?還是買?”

店主是一位五十歲的老人,名字叫查理,據說以前是外省某個避難所的居民,後來被抓去做了奴隸,直到鎮長將他從某個奴隸主手上買下來,將和拾荒者們打交道的工作交給了他。

這裏大多數居民都是土生土長的“廢土人”,沒有受過任何教育,數學都很爛,而且是爛到一百以內的加減法都可能算錯的程度。

但查理不同。

他是從避難所裏出來的。

雖然這片廢土上的避難所沒有一座是完全相同的,但有一點卻是大同小異。

能住進那裏的人無一不是戰前社會的精英,他們的孩子不但從父輩那裏繼承了聰明的頭腦,更是從啟蒙時代便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如果不是這個世界糟透了,他大概會像他的父輩一樣,成為一名工程師、醫生或者學者。

而不是在這裏記賬。

“賣。”

沒有廢話,楚光從雙肩包裏掏出了6塊廢舊電池,和5管粘合劑扔在了電子秤的托盤上。

這是他在發現404號避難所之前,在附近的建築殘骸裏搜刮到的。

老查理撿起桌上的廢電池,隨意地檢查了一下型號和是否脹氣破損,便將它隨手扔在了一旁的秤上。

這玩意兒肯定是報廢的不用想,但回收一下裏面的材料還是可以的。

“品質還湊合,這一帶的垃圾應該都被搜幹凈了,你從哪兒弄得好東西?”

這也能叫好東西?

“運氣好。”

“呵呵,我只是隨口一問。嗯,電池不錯,但粘合劑的質量就一般了,封口拆過,裏面的情況估計一團糟,我只能給你按五折算……所有加起來一共3點籌碼。”

楚光也沒有和他還價,從他手中接過了3枚白色的籌碼。

這種有著金屬質感的塑料硬幣,是清泉市最大的幸存者聚居地巨石城發行的“貨幣”,並且在清泉市大多數幸存者聚居地都能換到食物和補給。

籌碼的正面印著面值,背面有特殊的防偽編碼和印花,在陽光照射下會呈現出特殊的光澤。

這種籌碼具有耐熱兼顧、易於保存、且識別度高等諸多優點。尤其最關鍵的一點是,以戰後的技術基本沒法仿造。

像貝特街這種人口不多、沒有工業能力的中小型幸存者聚落,主要也是和巨石城的商隊做生意,用農產品、獵物和撿來的垃圾交換必要的生活物資甚至是武器。

自然而然的,這種貨幣也就在貝特街流通了起來。

當然,它也不是任何時候都好使,如果哪個月商隊沒來,整個聚居地的物價都得亂套。

鎮長也不是沒有試過推行貝特街自己的貨幣——一種記賬式的票卷,但奈何根本沒人承認。

就連貝特街的幸存者都知道,那種紙片就連擦屁股都礙事兒,和廢紙沒什麽兩樣。

“要買點什麽嗎?店裏剛到了一批從巨石城來的新貨。”

正打算離開的楚光停下了腳步,回頭問道。

“有槍嗎?”

“那倒沒有,有你也買不起。”

老查理咧嘴笑了笑,看著轉身要走的楚光繼續說道。

“不過食物和燃料倒是有一些。如果我是你,一定會趁著漲價前多買些。”

槍這種東西,哪怕是最便宜的那種,都很難在貝特街這樣的地方買到。

因為就算偶爾有販賣軍火的商隊路過這裏,那些武器通常也都是進了鎮長自己的倉庫,根本不會擺在這裏的貨架任人挑選。

況且就像老查理說的那樣,就算真的有那種東西,他們這些拾荒者也不可能買得起。

楚光很清楚他為什麽這麽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