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1章 天下何人不通秦?!(第2/3頁)

如果朝廷就這麽宣布下去,地方勢力絕不會想著,拿到了鑄幣權,就將鹽鐵等經濟大權交出去,而是會變著法的,將地方的經濟大權也控制在自己手中,繼而讓自己能夠聚斂更多的暴利跟財富。

這才是人性。

知進退,懂取舍,終是少數。

嵇恒嘴角露出一抹輕蔑的冷笑,漠然道:“只要這條政策朝廷能夠頒布,真正落實下去,並沒有你想的那麽難,只不過會做一些調整,並不會一味的頒布下去,而是以政令的形式透出風聲。”

“朝廷到時可直接頒布一道政令。”

“對天下的鹽鐵等經濟相關的經營,做一次全盤的考察,以摸清天下的經濟脈絡,便於日後朝廷對天下的治理及對日後政策頒布也大有幫助,也便於日後天下生息。”

“在這份詔書中,同樣宣布,擬下放鑄幣權。”

“從關中試行。”

“同時在天下設立‘稱錢衡’,用以加快貨幣大一統,同時也為了將六國貨幣徹底從天下掃除出去,至於為何朝廷知曉六地流通六國貨幣,自然是蒙毅在碭郡抄沒家產時,收獲了大量六國貨幣,以此為借口,讓朝廷得以知曉天下貨幣的真正實情。”

“繼而才有了這次的貨幣新政!”

“政令頒布後。”

“令蒙毅開始前往各大倉庫,對各地交上的賬簿進行通算,最終開始對部分郡縣官吏做出變動,並收攏關東的經濟大權,與此同時,在關中也會正式放開私鑄錢幣的事,此時朝廷可對過去政績突出的官員,賞賜一座小型銅礦。”

“雙管齊下。”

“一邊是利刃,一邊是蜜糖。”

“就這麽一點點磨著六地勢力的性子,逼著他們主動做出取舍。”

“只要關中表現的足夠積極,獲取到的利益足夠大,關東的這些人又豈會不動心?”

嵇恒一臉冷漠。

仿佛對後續狀況已了熟於心。

他繼續道:“在關中銅礦的大量鑄幣下,定會有不少的錢幣流通到關東,若是他們再不做取舍,他們自身的財富,無疑會大幅縮水,還會為他人算計,為了自身利益,也為了鞏固自身的權勢。”

“他們其實都會選擇妥協。”

嵇恒露出一抹譏諷跟嘲笑道:“這就是有權有勢的人的局限性和軟弱性,他們始終是有退路的,做不到真的豁出去,更做不到真的舉族去造反,最終只會一點點的妥協,就算有部分勢力不甘,不願這樣為秦廷蠶食,但在其他人都選擇隨波逐流下,也翻不起浪花。”

“到時……”

“沒有銅礦的,會去算計有銅礦的,有銅礦的擔心被搶,手中握有大量六國貨幣的,則是發了瘋似的想將這些貨幣,換成更為實用的糧食跟布帛,最終關東自己都會爭的不可開交,又哪裏還能擰成一股繩,去聯手對抗朝廷?”

“在這股私鑄風潮下,朝廷便可不動聲色的,完成對天下銅礦的摸底。”

“日後收回也相對會容易不少。”

“誠然。”

“有的地區貧瘠,轄區並沒有銅礦,因而這部分勢力,是不甘心將鹽鐵暴利拱手讓出的,也很難為朝廷說動,然而華夏自來便不缺銅礦,這種地方注定很少,僅靠一兩個地方,實在難對天下構成太大動蕩。”

“其他地區也不會主動卷入這些紛爭裏。”

“而且鑄幣的利益實在太大了。”

“大到內部足以反目成仇,或許初期還能維持一片和氣,但等到日後,朝廷將鑄幣權徹底下放,掌握了銅礦的勢力,財富上的迅速積累,會迅速跟其他人拉開差距,到時再鐵板一塊的關東,也會逐漸生出裂隙。”

“而且會越來越大。”

“大到不可彌合。”

“如此情況下,關東自削。”

“此外,關東銅礦的爭奪,也會較為激烈,而朝廷對關東部分官員做一定清理,也是一些人樂於見到的,畢竟少了一些官員,也就少了分羹的人,他們能到手的利益就更大了。”

“關東各方勢力將會陷入內鬥。”

“此事之後。”

“如果不生出什麽大的變故,關東在接下來一兩年,都會進入到一個平和期。”

“至少明面上是這樣。”

“當所有人都心思都在鑄錢、爭權奪利上,那些私底下的小動作,無疑會少很多,就算六國余孽想在關東生事、滋事,也很難起到什麽大的作用,在這種情況下,關東大大小小的官府對秦政會顯得很擁護。”

“畢竟他們是逐利的。”

“沒有誰希望自己鑄的大量錢幣,最終因為天下亂了,變成一堆廢幣,有錢都花不出來,因而這些人從某種程度上講,還會幫朝廷鎮撫天下。”

扶蘇若有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