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9章 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第2/3頁)

眾人暗自揣測著。

也在等著扶蘇的開口。

只是令他們有些失望了,聽完袁生的話,扶蘇只是笑著點了點頭,並未就此多說,反而是一臉期待的看向他們,好像在靜等著他們開口。

陳平一直在暗中注視著扶蘇。

心緒越來越復雜。

袁生說出的見解,他同樣看出來了。

只是……

他並不認為就這麽淺顯。

若只拿這麽簡單的事情來靠校他們,未免有些小題大做了,而且扶蘇至於親至嗎?何況真論下來,這還牽涉到公子高公子將閭等幾位公子。

這已足稱得上是興師動眾了。

難道還另有蹊蹺?

陳平再次將這些竹簡看了起來。

只是在看了數十遍後,依舊沒發現什麽異常,而他手中竹簡的內容,其實主要是一則寓言故事,講的是‘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即刻舟求劍。

“刻舟求劍……”陳平低聲喃語。

他擡起頭看著似笑非笑的扶蘇,又看了看這篇寓言故事,心中陡然浮現了一個想法。

他正襟危坐。

重新梳理起了一件事。

知識的重要性。

過去天下,士大夫之所以是士大夫,貴族之所以為貴族,究其根本,就在於士大夫跟貴族掌握著知識,準備說是壟斷了知識。

只不過隨著周王室衰弱,天子失官,學在四夷。

大量知識外泄。

繼而造就了諸子百家的輝煌。

在諸子百家輝煌的時代,原本那些沒機會接觸知識的人,也漸漸得到了門路,能夠知曉到過去根本沒機會接觸到的知識,在諸子的啟蒙下,越來越多人得到了機會,不少為士大夫壟斷的知識,漸漸流落到了底層,因而促就了‘士’的繁榮。

而後更是造就了豪強的誕生。

但貴族依舊高人一等。

原因何在?

便在於對知識的壟斷。

天下自古以來公認的財富就兩樣。

土地跟知識。

自大爭之世開始,世卿世祿的局面被打破,貴族對土地的壟斷也漸漸出現缺口,隨著戰爭頻發,士大夫跟貴族叠代很快,有不少貴族衰落,也有新興的士大夫崛起,繼而造就土地被不斷分割,只不過隨著天下形勢明朗,以及秦廷的大肆打擊。

原本掌控在貴族手中的田地,很大部分落入到了豪強手中。

但這其實只是明面上的。

因為豪強一定程度上是依附貴族的。

原因就在於知識。

這個天下從始至終都是士大夫在控制著知識,也控制者知識的解釋權。

雖然天下出現過諸子百家,也出現過很多能人、賢者,他們的出現,對天下知識傳播進行了極大的促進,但隨著七雄格局的出現,天下整體實則是趨於穩定了,而諸子百家傳播出去的知識,在經過這百余年時間,再度向上聚攏了。

只不過秦滅六國時,再度打破了這個穩定。

他及在場不少士人,都是借此機會,才得到了讀書識字的機會。

但就實而言。

經過這十幾年的沉澱聚積,對知識的控制權解釋權,兜兜轉轉又回到了貴族手中。

在外傳播的已很少了。

土地跟知識,從某種角度而言,前者是財富,後者是保障財富的。

過去士大夫為何高高在上,便在於形成了土地跟知識的雙重壟斷,繼而造就了在地方權勢的壟斷,現在土地的壟斷被打破,流落到了地方豪強手中,但知識的壟斷並未被打破。

依舊被牢牢的掌控在士人手中。

豪強控制著土地。

但很多時候卻要請貴族的人來算賬。

豪強在天下動蕩中,能得手的只有識字的機會,但算術方面,一直以來都為貴族牢牢掌控的,並未對外泄露多少。

秦制之下。

士人大多背離。

原本的諸子遺風,基本被摧殘殆盡。

士人這些年之所以有恃無恐,便是因為大秦必須要依仗他們,因為他們掌握著知識,也掌握著很多知識的解釋權,正是有著對知識的絕對壟斷,才造就了秦不得不大肆啟用關東官吏,雖下令焚書,卻不敢真的對儒家趕盡殺絕。

原因便在於此。

只是現在陳平感覺到了不對勁。

他隱隱感覺,秦廷好像真的開始不在乎士人了,也不在乎士人這幾百年下來,通過結姻、聯親,互為表裏的情況了,而是想將士人對知識的控制徹底給摧毀,讓這些只局限在少部分人手中的知識,更為廣泛的流傳開。

將貴族的根基徹底摧毀。

在這個極其高昂的知識學習成本的時代,在這個除了貴族幾乎全是目不識丁的時代,秦本身就跟時代格格不入,而今秦卻是想要更進一步,給天下再多一個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