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3章 只身赴鹹陽!

張良擡起頭。

心中已然做出了一個決定。

就在這時。

四周突然傳出一陣喧鬧。

原是始皇的車輦已到了山前,人潮湧動,無數人目光看了過去。

張良跟何瑊對視一眼,循著人聲鼎沸處望去。

不過兩人距離山腳有一定距離,加之外面又有士卒護衛,即便站在四周的山石上,也只能勉強看到一個大概。

然兩人都不在意。

全場肅然。

隨著始皇高大身影的出現,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睜大著眼,望著這位古往今來,最為雄圖大略的帝王,始皇頭戴冠冕,在百官的引領下,一步步踏足到會稽山。

最終消失在眾人眼前。

張良目不暇接,站在山石上,遠遠的張望著。

注意著始皇的一舉一動。

他在來時,便已打聽過會稽山的情況,這裏自平地以取山頂七裏,懸隥孤危,徑路險絕。扳蘿捫葛,然後能升,山上無甚高木,當由地迥多風所致。

這是一座高逾七裏且路徑險絕之高山。

他們雖不能跟隨著踏上山峰,但從始皇登臨的情況,已能大致看出始皇的身體狀況。

不知過了多久。

在官員的攙扶之下,嬴政達到了山巔。

他登高而望,心中百感交集。

七裏地。

對嬴政而言已十分艱難。

在無人能看到之時,更是直接為官吏攙扶,即便如此,這七裏路,也走了足足兩個多時辰,嬴政微微喘著粗氣,感受著迎面吹來的風,心中升起一股豪情。

他看的不是會稽山下。

而是天下!

這是他嬴政親手打下的天下。

臨近午時,登臨會稽山祭祀大禹之事,終於全部做完。

李斯所寫之宣教文,也雕刻在了巨石上。

名曰:《會稽刻石》。

皇帝休烈,平一宇內,德惠修長。三十有七年,親巡天下,周覽遠方。

遂登會稽,宣省習俗,黔首齋莊。群臣誦功,本原事跡,追首高明。

秦聖臨國,始定刑名,顯臣舊彰。初平法式,審別職任,以立恒長。

……

後敬奉法,常治無極,輿舟不傾。從臣誦烈,請刻此石,光垂休銘。

這篇文出自李斯之手,實則宣教的是嬴政祭祀大禹的意涵,祭文除了陳述大禹的超邁古今的功業,自然也少不了對秦政及對始皇帝的大功業的提及。

從某種程度來看。

這篇刻石更像是嬴政跟大禹之間的政治對話。

所以始皇不同於往常祭祀,這次是親自踏足登臨,為的便是與這位華夏文明的奠基者,進行一番各抒己見的政治對話,即便是以石刻的形式。

同時。

這也是帝國君臣向天下民眾,再次正面的宣示新政宗旨。

而這片石刻闡述的內容很大。

既有全面回顧六國的失政暴虐,即‘六王專倍,貪戾慠猛,率眾自強。暴虐恣行,負力而驕,數動甲兵。陰通間使,以事合從,行為辟方’。

也第一次正面提出了秦滅六國的起因與宗旨。

即正當性合理性。

內飾詐謀,外來侵邊,遂起禍殃。義威誅之,殄熄暴悖,亂賊滅亡。

這既是對山東民眾的昭示,也是對復辟勢力的警告,即六國乃自取滅亡,非秦無道也。

自然這篇刻石也少不了,全面回顧陳述秦政的德風化俗一面,列舉了天下太平大治的種種善績,其總體意向是明確的,又隱含著某種微妙的意蘊。

更重要的是,這篇刻石還表露了一個觀點。

便是天下安定,秦政會有所補正。

祭祀完畢。

嬴政並未急著離開。

他站在山巔,目光向遠處眺望。

北方已經安定,長城業已即將竣工,大體可安也。

唯獨這與閩越相連的南海三郡,地處偏遠,交通不便,即便修有揚粵新道,但依舊無法避免行路艱難的事際,尤其是前段時間,趙佗表現出來的舉措,更是讓嬴政心生不滿。

他清楚的意識到。

原本最讓他放心的南海,其實相較於北方,更容易生出亂子。

只不過在‘士官轉職’下,南海大軍中很多士官被強制調離,這也讓朝廷重新恢復了對大軍的絕對控制,只是這依舊讓嬴政有些不安。

他絕不容許秦軍生出任何亂子。

趙佗……

嬴政滿眼寒芒。

他雖對趙佗心有不滿,但也不會輕易出手。

尤其現在復辟貴族,紛紛逃亡荒僻山川,保不齊什麽時候閩越就會成為復辟勢力的嘯聚之地,安知這些人日後還會不會逃向南海三郡?

若是真到了那時,南海大局還會安定嗎?

遙望南海方向,嬴政神色嚴肅。

在這一刻。

他的耳畔好似又響起了一陣熟悉的秦風,那是他南巡去到南海聽到的,那是暮色之中從椰林河谷飄出的秦風,秦風之中充盈著秦人的思鄉之情,當時聽到這首秦風,嬴政是發自內心的顫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