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筆記

研究所的試驗車間放著一堆飛機散件, 是昨天晚上剛拉過來的。

廖杉看著這些眼熟的零部件,她看了好一會兒,在腦海裏將其拼了個大概, “圖-16?”

之前在蘇聯留學時,她和同學們去實踐學習的工廠就是承擔圖-16這架轟炸機生產的喀山飛機廠,所以廖杉對這架飛機還有些印象。

張國光也是披著晨露來研究所上班, 正想擡腳上樓,見廖杉站在試驗車間門口,便也好奇的湊過來看了一眼,奇道, “喲,這一晚上怎麽多了這麽多飛機零件?這是哪兒又得來的飛機殘骸?”

廖杉轉頭,對他說,“你再看看, 這是不是圖-16?”

“什麽圖-16?”何為從外面進來, 正好聽到廖杉的話,疑惑不解。

王川澤聽到說話聲,走到樓梯口,對樓下的幾人說道, “你們先上來,等下研究所的同志們都到齊了,我們開個會。”

三人面面相覷。

等研究所所有人都來上班了, 齊聚在設計樓二樓。

王川澤拿出兩份文件, 扶了下眼鏡, 聲音清冷, “這是今天早上馬廠長交給我的,是關於研究所未來的工作安排。”

所有人看著他, 這幾年研究所的人員不斷增加,從蘇聯專家撤走後只有二十六個人苦苦支撐,到現在飛機組、軍械組和材料組加起來總共有近八十人。

“首先是我們當下正在研制的’精衛’教練機任務,”王川澤打開其中一份文件,看著上面的文字說道,“這個項目之後將交由馮研農統籌安排,何為、趙偉作為技術副工協助,參與研發的人員有朱強、陸勇、羅風華、陳武……”

幾乎劃出一半的人分配到教練機研發的項目裏,被點到名字的人們俱是意外。

最意外的人還是馮研農,他指了指自己,又看向鄭子昂、何為等人,滿頭霧水,“怎麽我被單拎出來了?”

其他沒被點到名字的人也是不解。

王川澤把手裏那份文件遞給馮研農,“這是領導們的決定,由你來做‘老帶新’的那個統籌。”

其實也不難理解,馮研農在飛機組算是年紀最大的,他在被派去蘇聯留學前曾在哈市飛機研究所工作過兩年,論工作資歷算是剩下人中的佼佼者,為人沉穩,做事情負責,最適合“守成”,挑起“精衛”改型項目的大梁。

除他之外,飛機組另外兩個“老人”何為和趙偉為什麽會被劃去教練機研發項目,其實還要追溯到在蘇留學時期。

當時飛機制造系的學生們選導師,趙偉跟的是斯蒙諾夫教授,何為和馮研農則是跟著西科爾夫斯基教授,廖杉、王川澤、鄭子昂和張國光四人跟的是巴浦林諾夫教授,因巴浦林諾夫教授曾是喀山飛機廠的工程師,他帶的學生得以在這飛機廠裏學習,這也是為什麽今日飛機組“老人”會被劃分成兩波人的原因。

王川澤拿起另一份文件,打開,“剛剛我沒提及到的人全部劃分進另一個更為艱巨的項目——重啟三年前擱置的轟炸機的研發。”

三年前,來技術支援的一千四百多名蘇聯專家全部撤走,一下子撕毀了六百個援助合同,各個研發項目俱是人手短缺,有的像他們超音速戰機研發項目靠著少數人撐下來了,有的則像轟炸機研發項目被無奈擱置了。

還是慶功會後,各方領導在王川澤一遍遍講解下對飛機組的幾人有了些印象,回去一翻他們的資料,意外發現其中幾人居然有在喀山飛機廠學習工作的經歷,要知道這個飛機廠主要承擔的就是圖-16的生產,這可以說是意外之喜了。

轟炸機研發項目當初被無奈擱置的原因除了人手短缺外,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仿制的圖-16飛機資料嚴重不全,蘇方只提供了部分飛機散裝件,兩國關系便惡化了。

這也是為什麽除了馮研農、何為、趙偉外,其他人全部劃進了轟炸機研發項目中,因為確實這個項目更需要他們。

“轟炸機研發項目的統籌依舊由我擔任,廖杉、鄭子昂、張國光為技術副工,參與的人員還有崔勝平、劉浩耀……”王川澤有條不紊的說著工作安排,“設計樓也需要重新安排,軍械組納入飛機組,二樓為轟炸機項目組辦公地,三樓改為教練機項目組,四樓則還是材料組同志們工作和實驗的地方。”

王川澤最後強調一句,“雖然大家仍在一棟樓裏工作,但也要遵守保密規定。不同的項目組之間不能互通信息,所有的工作內容都是絕對保密的。”

安排好後,眾人很快行動起來,挪桌子的、換工位的……

廖杉又回到一樓的試驗車間,看著那些飛機散件,“所以我們的研發工作的基礎,就只有這些零件?”

教練機的研發好歹有“精衛”打底,是在其基礎上改型;他們轟炸機這個項目,不會就只有這些飛機散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