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9章、皇帝的同黨(第4/4頁)

“朕知道以當前情勢,也只能如此。”朱厚熜壓低了聲音,“朕只是驚覺,一旦要大察工商,原來宗室、勛戚、文武、士紳鄉賢,儼然就萬眾一心,勸朕適可而止了。”

張璧陡然打了個哆嗦。

皇帝已經多年不扣大帽子了,但現在這頂帽子很危險。

啥叫萬眾一心?啥叫適可而止?

“自然,大家都是一心為國,擔憂大明亂了。”朱厚熜又說道,“朕只是不解,為何平日裏不擔憂?是覺得一時、一己犯點小錯誤害不了大明根本,還是覺得大家都這樣、法不責眾?歷朝歷代,各有黨爭,就好像大家的政見還是頗有不同的。但如今只要一涉工商事,朝野反倒意見一致了,擴大範圍查下去就不利於國事。”

桂萼眼睛一眯,睜開後斷然道:“陛下,臣倒以為,應當擴大範圍,查下去!”

“有用嗎?能治本嗎?”朱厚熜看著他。

“誠如陛下所言,人欲是滅不盡的,故而私心要遵循道義、禮法、律例。指望不上人人都是德高賢士,自然要訴諸律條。不能使戒之,便使其畏之!”

“辦的這一批,嚴刑峻法!”朱厚熜強調態度後停頓了片刻,才平靜地繼續,“朕有三問,既問卿等,也問天下官員。”

眾參策都看向了皇帝,大明天子很平淡地問出了三個問題:“做官之後,應該怎麽繼續修身,應該怎麽在新身份底下齊家,佐朕治國是要以什麽為出發點才是真正幫助朕治理好大明江山。”

朱厚熜看著張璧:“大察可以只辦了已查明的這一批就停止,但萬壽聖節之前,上至正一品,下至從九品,人人都回答朕這三個問題,明文入京。大明官員們是怎麽思考做官後修身齊家治國這六個字的,朕要統計一下,大明官員心目中忠臣賢臣的實際標準。”

張璧:……

朱厚熜又看向了其他人:“朕重實踐,天下皆知。提醒下去,別拿虛言搪塞朕,給出實際可行、可做到、應該做到的標準。朕不會明令制定這個標準,大明官員們普遍認同的標準,就是今後的標準。如果大夥兒普遍認同應該做到這些標準,那麽將來再有做不到的,就說明不符合大明官員要求的素養。”

標準標準的,張璧的頭有點暈。

這是讓天下官員形成的共同“態度”,成為大明官員將來為官的道德和律法枷鎖吧?

不是由聖人先賢提倡的上限標準,而是整個官員群體扭扭捏捏表態中提煉出來的下限標準?

下限如果都做不到,那是什麽畜生和儒門敗類?

而皇帝還沒完,接著說道:“等這個標準出來了,就是將來大明士子要出仕為官的宗旨、信條,是大明官員為官一生的準繩。認同這個標準的,那麽不管政見如何,就都是朕的同黨!朕不怕有什麽黨爭,道理越爭辯越明朗。只要是一心為國,為了先賢口中的人人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那便是都和朕一樣,為了天下大同而出仕為官的同黨!”

“朕早說過,朕容得下天下人的私心。”朱厚熜鄭重地說道,“私心之外,公心如何?這一次,朕看看天下官員認為的公心該是怎樣。把這公心該如何,辯清楚,定下來。大明的將來,非天下大同之黨,不必出仕為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