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晴天霹靂(第3/3頁)

“自希哲到任興寧,暇則親蒞學宮,進諸生,課試講解。嶺之南,彬彬向風矣,此希哲之功。”

祝允明抱拳藏著自己的“第六指”忐忑作揖:“不敢稱功,分內之事,理所應當。”

同樣是七次會試不中,但人家一朝探花得到天子青睞,如今巡撫一方。

而失去了希望憑舉人身份和才名被推薦做知縣的祝允明,在知縣這個級別都算是資格最差的那一批,天花板看得見。

他低著頭,眼角心驚膽顫地看著那柄掛在張孚敬腰間的“天子賜劍”。

最近不是開始安撫廣東,出行沒再佩這柄“劍”了嗎?

“非也。若無希哲參典文衡,丙子、己卯兩科鄉試,興寧豈能暫露頭角、屢有高中者?興寧文教,實因公興。”

“……不敢,不敢。”

張孚敬笑了笑:“希哲才名之盛,學識之淵博,本撫早就如雷貫耳。近日偶得希哲一卷《野記》,一讀之下手不釋卷。只是其中一則趣事,孚敬卻頗有疑惑,故來請教。”

“撫台謬贊了,允明不敢當。多年前閑筆所述,入不得撫台青眼。”

張孚敬再次微笑了一下,隨後才問:“希哲於《野記》中著言,太宗奉天靖難時,強使方孝孺搦管擬招。‘擲去,語益厲,曰不過夷我九族耳。上怒雲吾夷汝十族,左右問何一族?上曰朋友亦族也。’孚敬才疏學淺,敢問希哲,此逸聞出自何處?”

祝允明頓時有如遭了晴天霹靂,臉色煞白結結巴巴地說道:“允明當年……偶聽笑談而已。這卷《野記》……亦只閑極酒後妄書……”

“鄉野多有笑談,孚敬亦知之。”張孚敬深深地看著他,“公於廣東任知縣,剿捕匪賊,興修水利,用心文教,於興寧不可謂無功矣。然希哲知否?陛下禦極後,此卷《野記》卻忽然風靡江南,稱方孝孺節烈者眾。”

祝允明的臉色更白,腿都軟了,人不由得晃了晃:“允明……實不知……下官有罪,妄議太宗之事……”

這下由不得他不跪了,因為張孚敬實在說得很明白。

張孚敬嘆了一口氣:“個中情由,孚敬也愛莫能助。今日到惠州,察希哲在任確有功,孚敬會秉公上奏。只是希哲,你恐怕要好好想清楚,此次入京述職該如何說了。”

“入京……述職?”

“不錯,陛下素聞希哲之名,任職興寧業已六年,陛下召希哲入京。陛見之後若果有德才,希哲當有大用。”張孚敬意味深長地看著他,“吏部之外,陛下親自考功者,希哲獨一人矣。不日啟程,正旦節前希哲便可面聖。明年改元,孚敬盼希哲青雲直上,再回廣東一展抱負。”

日理萬機的皇帝為什麽會聽說一個小小知縣的名字?

不由吏部來考功,皇帝親自過問?

改元……

祝允明創作何其多?十年前寫的這本書,早就不再讓他記掛在心裏。

他若真那麽懂政治,當年又怎麽會胡亂寫這些事?

但這些原因需要他去辯解了。

皇帝會信嗎?

此去京城是青雲直上還是直入地獄,祝允明已經完全不確定了。

冬月下旬,廣東有六艘官船緩緩駛向京城,這是一個很特別的船隊。

其中四艘,吃水頗深,其中自然載有重物。船上,也有兵丁看守著。

另外一艘,隱隱散發著一些脂粉香氣。

最後一艘上,除了祝允明,還有其他一些入京“述職”的同僚。

祝允明見過其中幾個,都是之前“戴罪在身”仍舊辦差的人。這幾個月,聽說他們都很賣力想要立功。

問了一下,是吏部召還回京考功另用的,就不知是什麽差使。

祝允明也不敢說,他是要被天子親自考功。

很怕,很冷。

雖然同船往北分派在此船的那兩個“護衛”笑眯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