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進化開始(第2/3頁)

袁宗臯搖了搖頭:“我如何談得上學問精深?況且,我年事已高。你若要奏請,我也會推辭。這禦書房首席,你不如奏請王伯安出任。”

王瓊皺了皺眉,隨後擔心地說道:“伯安之功之所以難敘,就因為他的學問。若奏請他為禦書房首席,恐會引起軒然大波,學問之爭愈演愈烈,那倒是會讓陛下憂慮國事被耽誤。”

下次經筵仍是理學中人進講,王守仁得了個侍講學士的銜已經又讓理學、心學之爭多了個話題。

王瓊繼續說道:“大宗伯若入禦書房,則禮部尚書之位又空缺出來。再行廷推後,伯安敘功足以任一部尚書之職,最差也是左都禦史。大宗伯,陛下這禦書房首席,必是為你所設,你不應推辭!”

袁宗臯再次斷然搖頭:“我既已許諾,豈可以此道暗渡陳倉再任顯要高位?禦書房首席與九卿皆可列席國策會議,我不能有損陛下威望。德華,你奏請王伯安入禦書房,正可投石問路!且看陛下今日安排,必是已有計較,讓理學、心學辯而不亂。繼續辯下去,於公謚忠武,陛下問心學,不都是為了讓朝臣和士子們深思一下,該如何做學問、做官、做事嗎?”

王瓊這才若有所思起來。

袁宗臯又說道:“陛下還年輕。只看楊介夫仍被留用,登基詔書中所言新政漸次推行,便知陛下還要用他。既用其才能威望,也要朝堂漸漸有新氣象。三年之後陛下年已十八,屆時應當會有一個新局面。而這三年裏,除了京營,陛下於其他國事必不會急於求成,只是要朝堂形成新局面之前,根基牢固!”

……

和禦書房首席伴讀學士的人選相比,另外兩個內閣大臣要盡快補全顯然是更加重量級的大事。

離這兩個位置最近的,本來應該是六部上最顯要的吏部、戶部、禮部。而這三部尚書,如今兩個“戴罪”任職,一個自己表態不入閣。

剩下的兵部、刑部、工部,按例來說還得先往上挪一挪順序,然後才好入閣。

可如今這種情況,一共有兩個位置,那可能有機會的人就多了不少。

其中掌翰林院的石珤是資歷足夠,品級也不差的。

皇帝說了,這兩個人選,屆時會在國策會議上推選。

先要拿出候選名單:四選二。

文樓、武樓的會議結束後,除了夏言這樣知道只能先抓住這個機會把事辦好的人,蔣冕、楊廷和更操心的還是另外兩個閣臣人選。

這一夜的京城,官員們之間走動的極多。

而嚴嵩則“奉旨”再到楊廷和府上拜會,“冤家宜解不宜結”嘛。

昨天皇帝情緒不對,所以嚴嵩觀望了一晚,沒有在經筵結束之後的當夜就去拜訪。

但他知道今天是必須去的。

他是離禦書房首席最近的人之一,雖然他的威望很不足,但禦書房首席本身也沒有品級啊!

而眼下皇帝既然還要留用楊廷和,同時壓制內閣首輔的權威,他楊廷和難道不會為了阻止王守仁成為禦書房首席而幫自己一把?

這個“誤會”,想必楊廷和會願意解開了,畢竟有師生之誼嘛。

“……惟中這邊請,父親已等候多時。”

果不其然,楊慎神情復雜地直接帶著他去往花廳。

這句“已等候多時”,很耐人尋味。

京城的動靜被錦衣衛和東廠留意著,照例匯總起來往皇帝這邊送。

“先放下,朕稍後再看。”朱厚熜先繼續讀著《大學中庸章句》。

先放一點權,讓他們更多的人去爭。

相爭的過程裏,格局就會被重塑。

對於初登帝位的少年天子來說,能盯緊幾件大事就足夠了。

不論哪些人坐在那十八張椅子上,都是環繞在高居帝位的他身邊。

話全都沒說死,等他再進步到一個層次,將來這格局一樣可以再改。

王守仁致良知的方法,朱厚熜覺得道理不錯:先控制好風險,做一做看看。

就在滿京重臣為這個國策會議和新設的禦書房心思大動之際,已經致仕在家準備離京的梁儲非常感慨。

“你不妨先沉心修書,你的時運還沒到。”

他教導著黃佐:“不論石邦彥能否入閣,這卷書都會由他來修。若真不能如願,還能怨到你頭上?”

黃佐卻挺擔心的:萬一石珤這回也出什麽事呢?

歷來爭奪某些重要官位,那各種把柄、黑料都是抖個不停的。

黃佐是真的怕了。

梁儲笑著搖頭:“這麽多坎坷都走過來了,你啊!不急,這禦書房也好,國策會議也好,說到底無非只是陛下的課堂而已。”

“……課堂?”黃佐很意外他這麽說。

“對。所以別急。別忘了,三年之後,陛下才十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