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毛澄殺不殺(第2/2頁)

天子既然有親政之能、有決事之權、有致治之志,那麽群臣就會多一個選擇:不如趁這樣一個皇帝剛剛登基,嘗試能不能直接簡在帝心?

何必非要依靠上官呢?這至少是新君剛登基時候可以采取的策略。

現在,楊廷和若是真的連毛澄這樣有迎立之功的擁躉都保不住,連言官這麽有“不因言獲罪”傳統的官員都保不住,他以後還能保住誰?

“朕早就說過,並未想過大動幹戈。”朱厚熜凝視了楊廷和一會之後,緩緩開口道,“如今先有三問而仍不忠,後有不如其意便辱罵朕是昏君。楊閣老說恐怕會辱朕賢名,但朕可不會因為名聲便束手束腳。”

“陛下眼裏裝的是九州萬方,天下若得大治,陛下萬代稱頌,何須讓後人議論陛下初登大寶便誅殺功臣言官呢?”楊廷和誠摯地說道,“陛下不會因任何事束手束腳,臣也不是拿名聲來約束陛下,只是若能網開一面饒其不死,也可免諸臣物傷其類……”

一句不會因為任何事束手束腳,聽起來算得上是“投降”了:我真沒想過事事都要約束你,就是咱們思維方式還沒對上波段。

真假不論,楊廷和這番話聽得不少人都撩起袖子來擦了擦眼睛。

剛才還像忘記了一切熱烈地討論著各個議題的他們,現在對於毛澄等人的同情又回來了。

“物傷其類……”朱厚熜笑了起來,“朕眼裏,毛澄現在是不忠之人,是狂悖犯上之人,閣老說諸臣物傷其類,朕心實憂。”

擦眼睛的官員們動作齊齊一僵:楊廷和你到底會不會說話?

楊廷和卻不懼,仍舊恭順但誠懇地說:“毛澄等人狂悖犯上是有。若說不忠之罪,毛澄等人只因陛下之處置一時激憤失態。陛下連不忠之罪都能網開一面,何必再理會他們狂悖犯上之言呢?今日陛下首回禦門視朝,諸多國事善政陛下處置如流,陛下之聖明臣等無人不知,可見毛澄等人所言實乃妄語。若陛下果真誅殺他們,反倒會讓坊間流言蜚語四起。陛下……”

擦眼睛的官員們嘆了口氣:楊廷和還是會說話的。

不忠之罪都能饒恕,何必因為被罵了就殺人呢?哪個皇帝沒被冷嘲熱諷過?

現在我們都覺得你聖明,你就把毛澄他們……當個屁放了吧。

楊廷和這麽說,眾人不覺得他是在貶低毛澄他們,因為他畢竟是嘗試救毛澄他們的命。

再一番相互的試探後,朱厚熜長嘆一口氣:“也罷。朕並非聽不得勸,聽不得反對。對事不對人,朕於興王府贈毛澄鎮紙時,梁閣老可還記得朕是怎麽說的?”

對事不對人被他說出了口,群臣心頭都是一動:就怕真是那種不管不顧只想伸張皇權的君主。

梁儲立刻朗聲說道:“陛下有言:這鎮紙恰似大宗伯,無規矩不成方圓,紙不平不便落筆。”

“朕可以對這二十一人網開一面,那朕也要告誡卿等:以後就事論事,審慎處之。卿等身居高位,當知規矩的重要性。自己說過的話、表過的態要負責,這是規矩。朕聖裁過的旨意,縱有異議也不要再使之後方略不得平穩落筆,都聽明白了嗎?”

“……陛下聖明!臣代毛澄等人叩謝陛下天恩!”

楊廷和揣測得一點都沒錯:他沒想過非要毛澄他們的命。

他只是要他的規矩,特別是要楊廷和為首的這些輔國重臣,臣服於他的規矩!

何況再仔細回想一下,從登基前到現在,皇帝又不是萬事都咄咄逼人。

他只在他的法統這件事上毫不退讓,但另外的國事,他並沒有武斷而為。

議裁撤冒濫和重設三大營這件事,陛下是審慎的!商議的過程,陛下是沒有發表意見的!

只要不在法統和軍權這兩件事上撩撥他的逆鱗,毛澄殺不殺,重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