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收繩(第2/3頁)

池羽定睛一看,也愣住了:“張晨驍?”

要說起來有錢天天直升機滑雪的,眼前的張晨驍絕對算是一位。這位單板滑雪發燒友年近三十,白天也不用工作,每天就上山滑雪。這種人池羽認識太多了,他滑Korua最貴的粉雪板,被從樹井裏面拉出來的時候,頭盔上甚至還有個GoPro。在富二代裏面,張晨驍其實算是滑得很好的,去年春天跟池羽還上過兩節課。池羽估計是自己把他罵太狠了,這人之後沒再找過他。

張晨驍緩過勁兒來,就說自己沒事,結果被池羽拎著滑到山腳下去檢查身體。

“一個人滑道外太危險了,雪崩三件套你也沒帶,這麽厚的新雪,又是不熟悉的雪道,為了拍視頻不要命了是吧……”池羽不顧旁邊一臉懵逼的Justin,一路都在用中文對張晨驍進行雪崩再教育。

等他倆重新登頂,已經不少人來過了,樹林不再是之前的樣子,有點遺憾。

“不過救了一條人命,也算美好的早上。”Justin樂觀地說。

池羽剛剛把一天要說的話都說完了,之後無論身邊人說什麽,他都只嗯一聲。

“這是我滑過最好玩兒的野雪樹林了,”那人還在征求他的意見,“也是你的top 1吧?”

池羽愣了一會兒神,才回復他:“是很好,但不是最好。”

身旁人吃驚:“哪裏會有比這更高、更開闊、更……“他說完,腦子轉了個彎,也猜到了,“是雷佛斯托克吧。和你當時的朋友。”

池羽又嗯了一聲。

他幾年前在卡爾加裏附近度過了很長的一個雪季。雷佛斯托克本身不比這座山更高,也不比這裏更開闊。可那是梁熠川最喜歡的一條道外路線,因為是在兩條主幹道中間,被他取名為“抄近道”樹林。

梁熠川當了一輩子好學生,只有離開了家長,跑到雪場,能抄抄近路。

滑雪到底是人的運動,到最後贏的不是數據,而是傾倒那一瞬間的感覺。池羽覺得,那時候他的世界要簡單太多,夕陽穿過樹林,他和身邊的人一前一後,滑遍道外小樹林,把整個其他無關的世界都甩在身後面。之後他滑得更好了,更新叠代的分離板更輕、浮力更高了,可那片粉雪小樹林,卻永久地消失了。

和當時的身邊人一樣。

*

北京密雲,天仙冰瀑。

“我的機位可以低一點,你們定線路的時候不用管我。我繩子夠長。”梁牧也拿著對講機,往底下喊,“一號再往下搖一點,注意一下畫面。”

梁牧也是到了地方才知道,他是給一個叫趙巖的攝影師當的備胎。趙巖這兩年在戶外商業攝影圈名聲響亮,各種大大小小的獎項也拿了不少。梁牧也雖然是他的替補,可要論野攀,他爬過的線比趙巖吃過的飯都多。

因為接到的任務是全景拍攝,趙巖原本的拍攝計劃是架好三腳架,用長焦移軸鏡頭從地面往上拍。他前期的拍攝計劃都寫在一張紙上了,助理也跟來了,甚至器材都在,就差最後一步執行。

梁牧也到了以後,看了助理拿給他的計劃,兩分鐘以後就把那張紙團成球,扔到可回收垃圾袋裏了。

趙巖的助理和負責對接的鄭總面面相覷。

梁牧也說:“我能上墻,為什麽不上墻拍?”

“我們帶的裝備……”老總鄭成嶺也是一個酷愛攀巖的人,聽他這麽一說,立刻打開皮卡後車廂,開始清點裝備。

梁牧也就也跟過去,“靜力繩有吧?”

“大概80米。”

“幹繩?”

“那必須。”

“那夠了。冰瀑總共才115米,我爬上去,從上面放線。上升器?”他是臨時上陣,可是這驚仙瀑的數據,他估計這輩子也忘不了。

“只有手升,沒有胸升。坐鞍也有一個,可能只有一條腿……”鄭總一邊清點,一邊流汗,“不好意思啊,沒想到你要上墻。這還是我上個項目留下來的,你得重新查一遍。”

梁牧也不介意,他說:“手升夠了,我就扛1D,不是去建大樓。”

趙巖的計劃是用佳能C300配90移,在靜止狀態拍攝,梁牧也的計劃是用佳能1D上冰壁,自己也吊上靜力繩,和選手處在同一水平面拍攝。同時,助理可以用預設好的C300在地上補全景鏡頭。誰優誰劣,高下立判。

第一天早上,他花了兩個小時的時間,快速把繩索系統搭建好,測試好機位。天公作美,光線和山體條件都特別好,拍攝結束時,已經達到了品牌方的要求。

鄭成嶺看樣片的時候興奮得把保暖絨衣都脫了,直錘他肩膀:“還得是我們牧也。當年你是拍攝密雲攀冰第一人啊,你當時那個紀錄片,《人生如山》,我還是從朋友那兒要到的DVD,反復看了十幾遍 ……”

梁牧也當然知道。他十年前,在幾乎同一塊冰瀑區拍過一些東西。當時,鐘彥雲第一次挑戰完全無保護攀登這京郊第一高的冰瀑。鐘彥雲那年二十六,而他剛上攝影系,才二十歲。現在回看,可稱之為瘋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