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四章 我願為你的將軍(第2/3頁)

說到這,許多墨者都笑出聲,杜宇更是滿嘴歪比巴蔔。

他們推崇節葬,漢之皇陵便是實實在在的反面例子。

炎奴看向妙寒,表示是這樣嗎?

妙寒點頭:“武帝開疆擴土,追亡逐北,功勞甚大,但他也窮兵黷武好大喜功,修建宮室無數,追逐長生,哪一個都靡費巨大,徒耗民力。”

“若非有無敵天下的軍隊,與挺立千秋的武功,恐怕國家都要崩潰。”

炎奴肅然,他太知道苛政猛於妖魔。

他知道漢武帝的事跡,那真是豐功偉業,本以為那時候的百姓一定很幸福,沒想到是這樣的。

不過他倒不會因噎廢食,畢竟情況不同。

那強盛的武功依舊是值得驕傲的,而他最不缺的就是資源。

只要解決掉天道,他定要人間富饒無比。

因此他並沒有得知強漢背後真相後,而有所動搖。

只是說道:“原來國家強盛,天下無敵,依舊是百姓苦。”

張辟疆無從反駁,長嘆一聲。

“白骨已消秦塞外,黃沙猶繞漢陵初。”

“至今遺跡多荒草,空使行人吊古疏。”

他撫摸著霸陵的殘垣斷壁,呼喚著漢文帝的字。

“孝仁啊,你開了個好頭,可惜拗不過人性。”

羅閻等人都沉默,墨家的節用節葬這般有理,可卻就是沒人聽,就是因為人性啊。

人性就是傾向驕、奢、淫、逸。

文帝帶頭打擊驕奢之風,廢自古以來的厚葬禮法,如此努力,也就持續不了兩代。

炎奴見狀,詢問大家:“這文帝呢?他治下的百姓如何?”

張辟疆說道:“文帝推行廉政,恪守節儉,躬勸農耕桑,施惠於四海,敬賢如大賓,愛民如赤子。”

“即位十余年後,就五谷豐熟,百姓足,倉廩實,蓄積有余。”

“景帝遵循其制,四海安寧,萬家富足,為文景之治。”

炎奴聽完,看向妙寒:“是這樣嗎?”

張辟疆氣到了:“吾親眼所見,你難道還不信我?”

“孝仁他臨死前一日,都仍在田間勞作,死後好幾年,關中百姓都在田壟中大哭而懷念他,家裏為他立祠。”

炎奴說道:“我不是不相信你,只是多問一問。”

“經過漢武帝的事,我發現你們眼中同一個時代是不一樣的。”

羅閻等墨者點頭笑道:“文帝之治,百姓確實富足。”

“百姓可以自給自足,田野裏牛馬成群。倉庫裏的糧食放不下都堆到倉庫外面去了,陳糧都已經腐爛得不能吃的地步,人人尊敬守法,都以犯法為恥。”

“我魔道甚至可以說,從夏朝到現在,文景之治是百姓真正意義上最安康和諧的時候。”

“當謂古今第一盛世,可惜就二十年……”

炎奴大驚,羅閻等人連武帝都不屑,卻說文帝時是第一盛世,可見當時百姓的生活的確很好。

他連忙又問妙寒,妙寒想了想道:“文帝大幅度減稅,賦稅縮減至原有三分之一,田稅更是三十稅一,並連續十二年免掉全國田租。”

“還有徭役,他大幅度延後了服役年紀,並只需要三年服役一次,除此之外讓百姓做工,必須付錢。這麽輕的徭役,古往今來也只有文帝做到了。”

“當其之世,民戶皆有田畝之教,無饑寒災害之憂,縱有七年之水,三年之旱,民不必破產流亡。”

“因為文帝一生,都在不斷惠民。施利於四海。”

說別的,炎奴無有感觸,只覺空洞。

但妙寒這一說,他立刻感受到了差距。

他和阿翁經歷了太多災禍,各種徭役戰亂賦稅劫匪災害……

單單一個旱災,阿翁就破產了,成為流民,直接完蛋,再也不能翻身。

而文景之治,百姓可以經歷‘七年之水、三年之旱’後,還不會成為流民,這是大晉百姓想都想不到的好日子。

是炎奴這等出身之人的心中,絕對認可的盛世。

這般好的皇帝,難怪張辟疆如此維護。

見胡蠻挖掘霸陵,氣得要不顧重煉地風水火,寧可一勞永逸終結天道的機會放棄,也要拔劍!

“對嘛,這才對嘛……若是隨便一點災難,百姓就破產流亡,豈能為盛世?”

“不過你們說啥?古往今來,百姓生活能做到文帝這一步的,就這二十年?”

炎奴掃視眾人,見羅閻等魔道都點頭,不禁沉默。

妙寒沉吟道:“昭宣盛世可比。”

杜宇搖頭:“歪比巴蔔!”

眾人看向他,他定了定神,把大家都拉進解密範疇,說道:“昭宣之時固然國力極盛,但國力是國力,百姓的生活實際比不上。”

“我就是漢宣帝時的人,十六歲就在邊境服了三年的兵役,十九歲才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