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三章 南北

會試結束後上榜的叫做貢生,而會試的排名,通常跟接下來的殿試不是完全一樣的。

當然了,排名不見得一樣,可人卻都是同一批人,因為這裏有個默認規則,即貢士在殿試中一般不會被黜落下榜,所以只要在會試裏考中了貢生,那麽基本上就能保證成為進士了。

但會試的前幾名,卻不一定能在殿試裏,同樣拿到前幾名。

殿試,是由皇帝親自主持的,殿試畢,次日讀卷,又次日放榜。

但會試甲榜排名的內容,卻關系到皇帝對於新科貢生們的印象。

因此在夫子廟貢院,甲榜除了前五名都填完後,眾位同考官立刻圍住了甲榜,認真地看起來,尤其是那些有利益關聯的,更是看的分外仔細。

這裏就有個說法,那就是二月二十八或二十九日辰時,會開始準備放榜,但在放榜之前半天,外頭的人,其實就已經知道了誰榜上有名了,會先一步吹拉彈唱找中了的舉子討喜錢去。

這裏面默認的規則就是,甲榜一般填完了,給同考官們看到了,就會提前半天時間泄露出去了,屬於潛規則,大家都知道,但是沒人管,因為到了這一步,甲榜是不會變的了。

但眼下甲榜沒填完,也沒到潛規則的泄露時間,所以外面的舉子,尤其是考了幾次卻都落榜的老油條,更是眼睛瞪得老圓,等著貢院的一舉一動。

榮國公姚廣孝和禮部侍郎宋禮一同離開了貢院,這一路上,幾乎所有知情的人都會對他們投去好奇和探詢的視線。

而當兩人踏足皇宮時,周遭的目光就愈發炙熱起來。

只能說,人人都有吃瓜之心。

“恭賀陛下取天下之才!”

姚廣孝作為主考官,首先上前行了禮,然後宋禮緊隨其後。

而此時的奉天殿內,六部尚書和姜星火也在。

“平身。”

朱棣笑吟吟地讓大夥兒平身,永樂二年的甲申科是他登基後的第一屆科舉,意義自然非同一般,而他本人看著甲榜的名單,也頗有種李世民當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的快感。

不過看著看著,朱棣的眉頭就稍稍皺了起來。

朱棣掃視眾臣一圈:“朕近來聽聞一事,據說江西有許多舉人,紛紛趕赴京師應試,以至於江西的會館都擠得人沒個落腳的地方。”

朱棣話音剛落,刑部尚書鄭賜便站出來:“回稟陛下,確有此事!江西各縣的考生,都集中到京師,人數頗為可觀。”

朱棣若有所思,旋即看向姚廣孝:“這名單上的江西籍貫考生,數量確實有些多了啊。”

姚廣孝忙道:“臣已經統計清楚,甲申科預計登榜貢生四百六十人,其中一百一十七人為江西籍貫。”

“江西文風鼎盛,本就是科舉大頭所在,這也是難免的……國朝有法度,既然是統一規定,總不能因為江西考中的多,就區別對待。”

吏部尚書蹇義這時候也說道。

蹇義說的也沒毛病,既然統一劃線了,那就按一致的規則來,江西考上的多是人家有本事,不可能說特意針對江西籍貫的考生。

不過在明初,江西的考生確實數量又多,質量又高,從元朝的時候,就是出了名的科舉大省,這種情況一時半會兒是改變不了的。

朱棣也想讓北方的舉子多一些,問題是,北方的人口基數和教育水平就擺在那裏呢,科舉上的表現,確實不如南方,更別提跟江西比了。

但這個數字,還是令朱棣不太滿意。

“北方舉子,只有寥寥數十名登榜嗎?”

“陛下,不能再來一次南北榜了。”

忠誠伯茹瑺苦口婆心地勸道。

聽到“南北榜”這三個字,從洪武時代走過來的老臣們,對這件距今不過六七年的事情,可謂是紛紛悚然。

南北榜,明初著名政治事件,影響力絲毫不遜色於洪武四大案,更有人將其稱為第五大案。

起因是洪武三十年的科舉,朱元璋選擇了八十五歲高齡的翰林學士(翰林院最高長官)劉三吾為主考。

劉三吾,自號“坦坦翁”,元末時就曾擔任過廣西提學,是學政系統的資深大佬,在大明建立後,大明的科舉制度條例就是由他制訂的,老朱的《大誥》也是由他作序的,是當時無可爭議的士林領袖,朱元璋選擇他,其實就代表著,對這次科舉,投入了很多的期待。

但劉三吾讓他失望了。

丁醜科殿試,陳安阝為第一,取錄宋琮等五十一名舉子,因為全部為南方人,引起了當時廣泛的輿論爭議,這個結果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南方經濟、文化比北方發達的實際情況,但是北方人一名未取,卻有些難以服眾。

會試落第的北方舉子因此聯名上疏,跑到禮部鳴冤告狀,告主考官劉三吾偏私南方人,更有北方舉子沿路喊冤,甚至攔住上朝的官員轎子告狀,整個南京城裏流言四起,有說主考貪汙受賄的,有說主考官地域歧視的,動靜鬧得太大,以至於先後有十多名監察禦史上書,要求皇帝徹查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