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六章 呂宋

鄭和的第一次下西洋,確實整體而言不太順利。

因為比姜星火前世歷史上的第一次下西洋時間點早了兩年,所以這時候鄭和的遠洋艦隊還不夠龐大,但失之東隅收之桑榆,雖然艦隊規模要小一些,但前進基地卻同樣遠了很多,有安南國的清化港和占城國的沱灢港這兩個優良海港可供使用,即便遇到危險,也可以及時撤回來,畢竟這兩個地方現在都在大明的控制之下。

艦隊指揮官鄭和、副指揮官王景弘、登陸部隊指揮官朱有爋三人,此時已經來到了呂宋國。

呂宋國,大約就是姜星火前世菲律賓的北部區域,以呂宋島為核心構成的王國,再往南,就是中間無數的群島,還有南邊的另一個大島了,雖然也都建立了大大小小所謂的“王國”,但與其說是王國,不如說是部落更合適一些,開化的蠻夷倒有不少,再怎麽說如今都是十五世紀了,即便大明不來,再過一百來年,“兩牙”的殖民者也該來了,但這地界文明有多發達,那就不用指望了。

不過呂宋國跟這些南邊的“王國”不一樣,由於呂宋國比較富饒,離大明的福建、廣東等布政使司距離較近,所以元末明初時期,福建、廣東等地的商人到呂宋國做生意的甚至達到了數萬人,在大明執行了嚴格的海禁政策以後,這些商販大部分人都在那裏久居不返,成家立業,生兒育女,子孫後代都生活在呂宋國的土地上,也算是最早的華僑了,如今已經有了十幾萬人的規模,是相當龐大的一股勢力。

這些從大明來的移民,不僅給呂宋國帶來了更先進的文明和技術,也帶來了信息,在大明洪武五年正月的時候,呂宋國就拉上了南邊的瑣裏國等王國一道,派遣使者一道去大明進貢,以建立雙方外交關系,並且確定大明對他們的態度,當得知大明無意於他們這些番邦小國後,呂宋國的國王也放下心來。

但是這一切顯然隨著靖難之役這場大明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內戰的結束而發生了改變,正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天子和朝臣都換了,國家的對外政策自然也有了理所應當的新變化。

名義上,鄭和等人是來齎詔的,也就是宣讀大明王朝的詔書,給他們頒發大明的《大統歷》,安撫寬慰這些島國,以彰顯大明王朝的國威和皇恩浩蕩。

之所以有這個說法,是因為這次征安南,發現南方的這些國家,普遍使用的都還是元朝的《授時歷》,這東西是至元十七年忽必烈取《尚書·堯典》中的“敬授民時”之意賜名的,郭守敬基本承擔了主要工作,在至元十八年推行天下。

授時歷首次將小數引入歷法,以365.2425日為一回歸年,與現代觀測值365.2422僅差25.92秒,與今公歷歷年平均長度相同,迄今為止,都是世界上最先進的歷法,遙遙領先現在的西方……為啥說《授時歷》是最先進的歷法,還要換明朝的《大統歷》呢?

原因也簡單,雖說劉伯溫弄的《大統歷》,跟郭守敬的《授時歷》比,基本上就是換了個封皮,但不要以為這不重要,形式也很重要。

至少對於大明這種強調“禮”的封建王朝來說很重要。

實際上,除了這些官方明面上的理由,鄭和的艦隊,更多的是來仔細探查呂宋國的情況,看看是否如國師所說的那般有平原且氣候水熱俱佳,適宜農耕,再看看其中的礦產如何,人文如何,是實行直接統治比較好,還是進行間接統治。

因此,鄭和等人這一趟遠航,在朱有爋的提議下,除了水手和其他輔助人員外,帶了足足四千名全副武裝的士兵,主要目的就是想看看,能否把呂宋國的資源盡量掌握在手中。

這一點,倒也符合朱有爋的性子。

不過,鄭和沒有料到的是,當他抵達呂宋國之後,迎接他卻並非友好的歡迎。

馬尼拉灣入口處的海岬,巖石高峻,形如木杵,雖然此時此刻的姜星火在南京看雪,但在呂宋這裏,礁上卻長滿了密密麻麻、不知名的綠色植物,金燦燦的陽光照耀在這些綠葉上,閃爍著點點金黃的光澤,看起來十分美麗。

“嘩啦啦~”

伴隨著海潮湧起,無數細小的水珠擊打在礁石上,又被拋到天空中,繼而灑落,濺到了站在山崖邊的人身上。

他擡頭望向遠方的大片海域,那裏是呂宋國最大的天然港灣,也是呂宋為繁華富庶的地區。

而此刻,卻迎來了一群他眼裏的不速之客。

事實上,在鄭和艦隊的艦船剛駛入呂宋國周圍的海域之後,得到漁民的匯報後,呂宋國的軍事力量就開始迅速集結了起來,而這些軍事力量,並非是呂宋國國王麾下的,也不是某些酋長,而是來自當地的大明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