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七章 吏治

歷史的車輪在把安南像輾蟲子一樣軋過以後,似乎在永樂元年的末梢,微微停頓了片刻,才會繼續向著未知的前方駛去。

而在此之前,新一輪的內部整頓開始了。

這次是姜星火的回合。

“參見陛下。”

在滿城歡慶中,姜星火來到了皇宮之中。

“將考成法與京察相結合”的這種想法當然不是突然產生的,事實上考成法是於洪武三十五年提出並醞釀的,並於永樂元年上半年正式試點執行後生效,開始向全國推廣,也是永樂新政刷新吏治的重要舉措。

只不過在新政施行初期,因為種種原因,考成法並沒有進行高調宣揚,只是要求朝廷從上至下各級衙門進行執行,甚至連一些地方都不太重視它的存在。

畢竟對於絕大多數的基層官吏來說,他們只管做手頭那些幾十年不變的事情,然後就可以享受生活,至於朝廷所謂的官員考核,那些東西離他們實在是太遙遠了,跟自己的生計完全扯不上關系。

說白了,都是日子人。

在這些日子人的眼裏,考成法也無非就是皇帝一時興起而已。

新官上任三把火,朱棣這個新皇帝,自然也得燒上這麽幾次火,再正常不過了。

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等皇帝沒了新鮮勁兒,想來也就回歸正常了。

畢竟火燒的最狠的洪武朝,那時候官員數以萬計被處置,可說白了,基層不還是該怎麽樣就怎麽樣嗎?

但這一次,顯然就變得截然不同了。

在明朝前期,京察還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甚至出現了建文朝把京察改為十年的事情,這就充分說明了,中樞的大小官員都不樂意京察。

但是只要讀過明史的人,應該都知道,京察在明朝中後期,將會成為整個廟堂鬥爭的主線節點,每一次京察,只要有黨爭,那必然是血雨腥風。

姜星火也不清楚,他把“京察”這個潘多拉的魔盒打開以後,究竟會出現什麽樣的怪物。

但眼下既然已經決定在謀朝換代這條路上走下去,為了日後自己的所有努力不會被士紳文官復辟,為了自己最後不淪為王安石、張居正那樣的結局,他也只能打開這個盒子。

“國師來了,說說你的想法。”

朱棣並沒有在別的地方召見姜星火,還是在城墻上。

而這城墻,就是當初姜星火阻止國子監監生們叩闕時,朱棣等人當初站的地方。

只不過與此前不同的是,這裏多了一座固定的大倍數望遠鏡……

是的,皇帝待著沒事又不想出宮的時候,就會在這裏觀察一下太平街對面百姓們的日常生活。

身邊沒有太多大臣,就是兵部尚書茹瑺、吏部尚書蹇義,還有一直沒說話的工部侍郎金忠。

姜星火清了清嗓子,說道:“之前曾與陛下說過,理想中的國家運行,那就是能對各級衙門實行嚴格的綜合核定,對各級大小官吏實行嚴肅的考察,使從中樞到地方任何衙門,在理論上,都是在有監督有管束的狀況下履行其職能,行使其權責。”

“是,朕有所耳聞,這便是國師在大明行政學院裏,講授的行政管理學所倡導的。”

顯然朱棣並沒有減少對姜星火日常行動的關注,而幾位大臣也都跟著聽著,這都是堂皇王道,倒也沒什麽好質疑的。

“考成法的目的就在於,讓任何官員的公務活動,亦必一一有記錄可憑,政績可考,優劣可核,並據此接受稽查。人有專任、案有專責,事有時效,起訖清楚,處理過程和結果清晰,就會使得一切都在規章制度的範圍內運作,如此才不會出現各衙門互相踢皮球,敷衍塞責以至於拖沓擱置的情況,而一旦沒有人核查,最終的結果一定是不了了之。”

嗯,如果打個形象的比方,大明是一台機器,那麽考成法就是對機器的定時檢修和加機油。

在姜星火前世,張居正改革正是通過考成法的推行,才保證了大明這台銹跡斑斑的國家機器重新恢復正常運行,對於萬歷初期長達十年的各項革新,都起到強有力的推動和保證作用。

那麽為何現在姜星火要來重提呢?

這裏面的道理就在於,變法的第一階段,是爭“名”,名不正則言不順,而“該不該變法”的名,已經爭論完了;第二階段,是爭得“實”,在朝廷那裏也就是變法到底能不能富國強兵,能不能給國庫搞來錢;第三階段,就是變法的全面深入推進。

而任何變法政策,落實到了實地,都是由人來執行的,那麽不管是出於目標的需要,還是得為三階段未雨綢繆,提前布局人事鬥爭,都是很有必要的。

“但臣以為,今年的考成法,未必會如預期那般上行下達,繼而國朝一體通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