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八章 戰象

伴隨著南線最後的決戰正式拉開了帷幕,安南之戰已經來到了尾聲。

明軍斥候騎兵將軍情如流水一般傳回李景隆的帥旗下。

而膠水兩岸,由於在下遊出海口的膠水城是河流沖積平原的關系,整體面積是越來越寬闊的,茂密的叢林和隨處可見的沼澤,在白象城前便不太常見了,反而變成了大片可供耕種的農田。

十月已是秋末,此時平原和周圍的農田都光禿禿的,正好成了大軍作戰的戰場。

“報,敵人已在七裏外停下步伐,正在整軍列陣。”

當天日頭正高的時候,李景隆收到了斥候的傳訊。

等到收集了戰場周圍的訊息後,李景隆沉吟了片刻後下達了命令:

“傳令下去,所有將士加速渡河,同時已渡河的各部做好防禦準備,讓西側渡口的部隊繼續靠攏。”

因為兩處渡河點的浮橋有限,無法將所有部隊都大規模地運輸過來,所以截止到此時,明軍主力只渡過了五分之三,也就是一萬八千余人。

而之前李景隆派遣汝南郡王朱有爋向前,沿著河岸攻擊搜索,便是為了以守代攻,盡可能地給明軍主力渡河,以及給西側部隊靠攏趕路爭取時間。

如今敵人已經結束了行軍狀態,開始進行整隊,顯然是要徐徐前壓過來的意思,所以明軍也沒有多少時間繼續渡河了。

不得不說,潘麻休的果決,在事實上為安南軍爭取到了最好的局部優勢兵力的機會。

眼下,李景隆手裏算上仆從軍只有兩萬人。

而安南軍隊,除了一萬六千多不願意跟著潘麻休出動,留在了膠水城的部隊,其余可謂是傾巢而出,足足有六萬余人!

平原決戰有三比一的優勢兵力,正常來講,勝算已經很大了。

故此,李景隆也很清楚地知道,安南人肯定是要趁著有優勢,在這個時間節點和明軍決一死戰了……畢竟在這種情況下,不管明軍在野戰時戰鬥力如何,安南人都不會放棄這個最後的機會。

但是李景隆隱約覺得,這次安南人可能不單單是孤注一擲這麽簡單。

因為安南人在膠水一線布置了重兵,並且沿途設立了這麽多的營寨堡壘,如今不守營寨節節抵抗,反而要在明知道打不過的情況下與明軍野戰,說不得是有什麽底牌。

難道是一直久聞齊名,卻從未見過的安南象兵嗎?

這支軍隊很有可能就是安南人最終倚仗,甚至是安南國最後的底牌!

徐膺緒在得知了他的想法後,也給出了同樣的猜測。

事實上,這一點,從安南軍隊的表現中便可窺視一斑。

在此之前剛剛發生的幾場戰鬥裏,無論明軍怎樣屠戮安南軍,這些安南人都沒有流露出太多的害怕、畏懼或者悲憤之類的負面情緒,而是不惜代價地阻擋明軍渡河。

這讓明軍的高層開始普遍猜測,安南人這次可能會玩什麽狠招!

這也使得李景隆、徐膺緒、柳升等人,對待這一仗的態度變得謹慎了許多。

第一代西平侯,有使用火器對抗象陣的成功經驗,但元朝雲南梁王的象陣,規模和戰鬥力上,肯定是跟安南國比不了的,誰也不知道,如果大象數量一多,會不會直接導致火器也無法阻攔。

但接下來,李景隆卻收到了一個意想不到的消息。

“安南國的天長路都統王汝舟願意投降?”

不僅如此,為了表示誠意,王汝舟派來的使者,同樣告知了潘麻休所部的具體情況。

果然不出李景隆等人所料,潘麻休攜帶了幾十頭精心訓練的戰象,作為決戰的殺手鐧。

這些大象久經戰陣,並非傳聞中那樣,懼怕巨大的響動和濃濃煙霧。

而且大象身上的關鍵部位,同樣披掛了牛皮鞣制的甲胄,對於普通的箭矢和鉛彈,有著相當不錯的防禦效果。

這些大象的四肢比戰馬的全身都要粗,移動起來震天撼地,如果與騎兵互相碰撞,絕對能撕碎人類和戰馬脆弱的軀殼。

“所以,王汝舟認為潘麻休即便有象陣的助戰,也一定不是我們的對手?”徐膺緒不禁莞爾。

“呵呵,這王汝舟倒是個妙人。”

柳升接話道:“不錯,國師神機妙算,早就料到安南有這一招,我們倒是確有對策。”

“能行嗎?”李景隆此時反倒有些擔憂地問道。

“定然沒問題,在廣西出發前已經拿安南人進貢的大象測試過了,雖然不是戰象,但原理是一樣的。”

“那就好。”

李景隆本能地猶豫了刹那,最終決定相信柳升的秘密武器。

事實上,雖然說安南軍的數目確實龐大,但李景隆依舊不認為自己會落敗。

畢竟安南軍的戰鬥力,跟明軍是沒法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