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二章 龍場

眾人躬身送走皇帝,奉天殿內,內閣眾人將謄寫的廷論草稿遞給了戶部尚書夏原吉,交由他進行整理撰寫。

而這項工作,其實在某種程度上講的話,跟給大行皇帝寫遺詔是一個性質……

總之,外面人能看到的、流傳在史書上的記錄的官方版本,都在夏原吉這支筆上了。

五軍都督府的四位國公和其余的五位尚書都離開了,除了姜星火、夏原吉,這裏只剩下了需要互相印證和解釋會議記錄的內閣“三楊”、胡廣、金幼孜等五人。

在夏原吉對比內閣材料進行整理的同時,姜星火也拿了杯茶水,坐在內閣眾人對面說道:“諸位,此番廷辯,不僅是對於大明經濟體制進行了一次革新性的更新,同時也對於大明未來十數年的發展,具有極為深遠的戰略意義,值得我輩銘記。”

說完,姜星火打量著內閣眾人的神色。

姜星火當然不是在呆著無聊說廢話,而是在嘗試了解大明初代內閣成員對於此事的態度,畢竟這些人,尤其是其中的“三楊”,如果不出意外的話,以後一定會成為大明的柱石。

內閣眾人也當然清楚國師不會無的放矢,不過胡廣這種墻頭草自然不會隨意表態,所以裝聾作啞也就不意外了。

而金幼孜背靠朱棣,他並不太想與姜星火有什麽交集,所以也沒說話。

楊士奇手裏收拾著筆墨,沉吟片刻後說道:“在下以為,此次廷辯確實值得銘記,主要依據除了對過去王安石變法的剖析、總結之外,最為關鍵的地方就是在於對大明未來形勢的預研與判斷。”

嗯,聽君一席話,如聽一席話,楊士奇看似什麽都說了,實際什麽都沒說。

楊榮倒是果決敢言一點:“在下建議,這份廷論中,還是要加上‘四民皆本’,只不過不是在其他地方加,而是在舉例北宋經濟情況的地方加,並且要強調這一國策對北宋商業繁華的重要性……畢竟這條規定才是經濟發展的基礎,也是促使大明能在未來十數年裏,盡全力推動商業發展的基石。”

楊榮這便是選了個看似很重要,實際上頗為無關痛癢的事情來表個態了。

不過姜星火倒也沒有說什麽,像是“三楊”這種傳統士大夫類型的治國人才,能讓他們意識到商業和商稅的重要性,就已經是很大的進步了……人腦袋裏的東西往往是最難改變的。

楊溥性格謹慎,思考了幾息,也贊許地說道:“勉仁所言有理,‘士農工商’到底是是要維持重農抑商,還是改走四民皆本,不好輕易下定論,必須要謹慎對待,但朝廷總得有個態度,並且要將這個態度傳達到各個衙門。”

這麽一圈下來,姜星火對於大名鼎鼎的“三楊”都是什麽性格、能力如何,也有了大約的評判。

怎麽說呢?也無怪乎永樂帝駕崩以後,大明歷經洪熙-宣德-正統三朝,越來越戰略收縮,越來越拉胯了……宣德二年廢交趾布政使司、宣德五年鄭和最後一次下西洋、宣德九年內遷奴兒幹都司、正統五年舊港宣慰司易主。

永樂朝二十年對外擴張的成果,基本都在眼前的“三楊”手裏被廢了,華夏從走在地理大發現最前列,變為遠遠落後於西方世界。

正如人生在關鍵時刻的選擇往往能影響人一輩子的命運一樣,對於國家來講同樣如此。

“三楊”固然讓大明休養生息、節省財政,固然讓大明海清河晏了二十年,可“三楊”下台後,大明也隨即到達了盛極而衰的時刻,並沒有逃脫走下坡路的命運。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姜星火覺得,既然前世的歷史上,由“三楊”這種文官士大夫集團的代表掌控下一個時代的朝政,得到的結果是如此,那還不如及早培養能把自己政策執行下去的人才。

雖然變法剛剛起步,但姜星火不誇張地說,確實已經在考慮以後下一代、甚至下下一代的事情了。

這不是姜星火半場開香檳,而是確實值得考慮。

今年是永樂元年(1403年)如果按前世的歷史,永樂帝還能活二十一年,到了1424年,沒有意外致死的情況發生,姜星火也就才四十出頭,正是年富力強之時。

而姜星火與朱高熾、朱高煦是同齡人,甚至比“三楊”還要年輕,不誇張的說,姜星火只要能在大明的廟堂中始終站住腳,最起碼可以做到跟“三楊”一樣,把大明帶到原本土木堡之變(1449年)的時間節點,所以姜星火並不需要“三楊”來繼承他的政治理想。

姜星火需要的是在變法過程中培養出一批人才,然後把大明發展好,如果於謙能被他所教導、改造,那麽在第八世結束的時候,姜星火可以安心地把大明交給於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