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六章 搖人

“陳瑄是怎麽打仗的?”

五軍都督府內,朱棣看著前線傳回來的奏報,直接將其毫不客氣的摔在了地上。

今日朱棣來此,目的正是聽取都督府的將軍們關於征伐安南相關情況的匯報。

征伐安南的事情,之前呼聲就很高了,朱棣一直強行壓著,就是為了等姜星火那邊完成江南治水,安頓好流民,如此方能進行大規模的棉紡織業生產,手工工場開張了,大明的軍隊自然就可以去找銷路了。

有了這個前提條件,征伐安南也就不會變成虧本買賣,否則光靠從安南國內搶一筆,還是會虧……畢竟十幾萬大軍開拔,每天那都是在往無底洞裏扔錢,更別提維持統治的成本了。

但五軍都督府的將軍們可不管這些,他們的眼裏只有開疆擴土與獲得功勛,所以,哪怕是朱棣,也快壓不住他們的呼聲了。

軍隊是朱棣的基本盤,也是他權力來源的核心所在,朱棣不能無視將軍們的意見。

而且,前陣子老撾送過來的安南皇孫陳天平,當著文武百官的面,在朝見時,於大殿上淚流滿面說什麽“賊臣侵思明府,奪其土地,究其本心,實欲抗衡上國”,明著說安南現在的偽朝是在跟大明作對,然後又說什麽“陛下德配天地,億育四海,一物失所,心有未安,伐罪吊民,興滅繼絕,此遠夷之望,微臣之大願也”,鼓動著朱棣出兵。

如此一來,征安南的面子裏子都有了,將軍們就愈發興奮起來。

因此,征伐安南的具體戰略、戰役策劃,也就順理成章地提上了日程。

在姜星火祈雨前後,這個過程就開始了,這些日子以來,經過五軍都督府緊張的準備,一套完整的作戰方案,今天已經呈現在了朱棣面前。

但朱棣卻不太滿意,倒不是對具體內容不滿意,而是對領軍之人。

在世的三位靖難國公裏,丘福、姚廣孝都已垂垂老矣,唯有成國公朱能一意任之,先後數次請戰,本來朱能就是最佳人選,可惜經過姜星火的提醒,朱棣現在心中確實有所顧慮,生怕這位大明軍界中生代的頂梁柱有個三長兩短。

朱棣親自探望過朱能,朱能確實身體無礙,但朱棣卻在日常觀察中,細心地發現,朱能確實比此前在某些細節上顯得虛弱了一些,比如時不時的咳嗽。

可朱能說自己沒事,朱棣雖然有最終決定權,也可以做到乾綱獨斷,但朱棣對於將軍們,還是講公平賞罰的……領軍出征的機會,當然是獎賞的一種。

朱棣也不好以這種“國師預測說你會出意外”這種荒謬的理由,強行不讓朱能這位最合適的人選領兵。

否則,會讓眾將覺得皇帝是不是害怕朱能功高震主?那麽接下來是不是就要杯酒釋兵權了?

天下方定,這正是將軍們最擔心的事情。

朱棣也不好說什麽,所以,就隨便挑了幾個小刺。

然而好巧不巧地是,陳瑄的軍報也恰好到了,正觸在了朱棣的黴頭上。

“陳瑄提前到了江南那麽久,就不知道修橋鋪路、建設兵站、儲備糧餉?”

“陛下息怒!”

都督府眾將連忙跪伏在地,甚至有人誠惶誠恐道:“臣等無能,請陛下降罪……”

話雖如此,但語氣中的揶揄卻顯而易見。

江南平亂進度緩慢,又不是他們帶的兵,是平江伯陳瑄在實際指揮,跟他們有什麽關系?無非就是明軍內部派系傾軋的細節體現罷了。

大半年之前,陳瑄作為非洪武開國勛貴子弟的南軍將領,統領水師布置江防抵禦燕軍,但卻主動投降燕軍,使得朱棣順利揮師渡江,陳瑄固然以“默相事機”之功,仍任右軍都督府都督僉事,加授奉天翊衛宣力武臣,但他這個靖難功臣,跟別人能一樣嗎?比之同樣開門投降的李景隆,含金量都略有不足。

所以,在如今大明軍界的鄙視鏈裏,能把非洪武勛貴、降將、水師等幾個鄙視鏈最底端的關鍵詞集齊,又獲得了獨領一軍去平叛露臉的機會,陳瑄讓人嫉妒揶揄幾句,也實屬平常。

朱棣余怒未消,指著堪輿圖說道:“江南拖了這麽久,難道就不耽誤朕征安南的大事嗎?”

獲封榮國公,姚廣孝其實就是以武臣勛貴的身份參與廟堂軍國重事了,所以,此次征安南的會議,他當然列席。

見皇帝盛怒,其余將軍跟陳瑄關系也都一般,自然懶得幫陳瑄說話,可陳瑄的指揮權,在理論上是姜星火委托給予的,所以看在姜聖的面子上,姚廣孝站出來說了句公道話。

“陳瑄這幾千水師,之前接到的是疏通航道的命令,非是準備作戰……民亂一起,陳瑄也著實在蘇州府做了些守備事宜,蘇州府內無一城淪陷,陛下倒也不必太過苛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