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一章 可惜水太涼

“東林黨,到底是什麽東西?竟然能覆滅大明?”

寒風吹過,朱棣龍袍上繡著金色的五爪金龍隨之浮動,仿佛冷眼睥睨著隱藏在未來的敵人。

作為帝王,朱棣可以容忍大明滅亡於所謂的李自成流寇起義軍之手,畢竟,這幾乎是歷朝歷代都逃不過的宿命,要麽亡於起義,要麽亡於篡位,要麽亡於外敵入侵,絕大多數都是這三個結果。

甚至從朱棣的性格來看,亡於起義,都比孤兒寡母被人篡位強。

被人篡奪江山,再按個屈辱性的封號苟活下去,反而不如堂堂正正地站著死。

而東林黨,按朱棣的理解,似乎就很像是在內部篡奪大明的組織。

不過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朱棣也沒理解錯,姜星火馬上就印證了他的觀點。

“東林黨是在二百多年後,以江南士紳為主形成的官僚政治集團,名稱來自宋代楊時講學的東林書院,江南士紳們發起東林大會,制定了《東林會約》,規定每年舉行大會一、二次,每月小會一次,把讀書、講學與討論廟堂局勢緊緊地聯系在一起。”姜星火緩緩說道。

聽到不是篡奪大明的組織,朱棣非但沒有松一口氣,反而更加眉頭緊皺。

因為這個所謂的“東林黨”,雖然明面上沒有篡奪大明的江山,但這種士紳集團抱團形成團體的危害,朱棣一清二楚。

這相當於,在江南由多了一個不是小朝廷的小朝廷!

“竟然敢公然借由讀書講學的名義抱團營私?”

朱棣不滿地問道:“地方官府不管嗎?”

姜星火笑了笑,道:“不管,而且大力資助,因為地方官府同樣是東林一派,他們的利益立場是相同的。”

“一丘之貉!”

朱棣的目光陰沉。

大明,以科舉取士。

這就注定了,民間講學這件事,是極為敏感的。

可以講,但絕不能擴大化,乃至形成南宋那種大規模的書院化。

否則,講學的院長,就會培養出一批又一批的朝廷官員,成為幕後宰相。

而且即便不說書院的高層,單說書院本身,也是會出問題的。

畢竟,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什麽是江湖?

這裏的江湖,指的當然不是打打殺殺的武夫們,而是範仲淹所謂的“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如果讓一群身處江湖的讀書人聚在一起,那他們不討論點大明廟堂的事情,反而奇怪。

而這種書院,若是成了規模,那便可以引導士林輿論,繼而影響大明廟堂,對於大明朝廷來說只會增加更多的矛盾和內耗,重蹈唐朝牛李黨爭的覆轍,絕非是什麽好事。

朱棣很清晰地認識到了這一點,再結合江南士紳一貫以來的德行,只需要略加設想東林黨會搞出點什麽事,就不由地讓他眉頭一皺。

“那東林黨的主張,都是什麽?”

姜星火沉默了幾息。

朱棣隱隱感到了不妙的意味。

果然,姜星火的回答也沒讓他失望。

“第一條,東林黨主張放開言路。”

“也就是政事歸於六部,公論付之言官,使天下欣欣望治。”

朱棣的臉黑了一分。

“第二條,反對皇帝征收礦稅。”

“認為皇帝派礦監、稅使到各地征收礦稅,是與民爭利的弊政。”

朱棣的臉黑了兩分。

“第三條,反對宦官幹政。”

“認為宦官之害非比尋常,必須恢復祖制,宦官不得幹政。”

朱棣的臉黑了三分,徹底繃不住了。

“荒唐!”

“——齊泰黃子澄都不敢這麽搞!”

這個所謂的“東林黨”,每一條主張,聽起來都是那麽的為國為民、光明正大。

可朱棣很清楚,如果大明到了王朝末年還要這麽搞,那麽走向覆滅的結局,其實是必然的。

就拿最後一條來說。

到了王朝末年,皇帝長於深宮、養於婦人之手,勛貴武臣也早就爛完了,想要振作朝綱,不依靠跟自己一條心的宦官,能依靠誰?

朱元璋禁止宦官幹政,那是因為老朱太猛,根本不需要宦官。

而朱棣,恰恰是開了大量使用宦官這一先河的明朝皇帝。

這裏面固然有朱棣在燕王時期,就在府中培養了一大批能文能武的宦官的緣故,朱棣不僅讓這些宦官帶兵打仗,如鄭和等人,還讓他們代表自己出使外國。

但更重要的是,朱棣作為皇帝,很清楚地認識到,宦官對於皇權,是一種重要的輔助,而且用起來,比使用外戚的代價,要小得多。

所以這最後一條,就跟內閣一樣,是在打朱棣的臉。

只不過剛才是姜星火打他的臉,現在是還不存在的“東林黨”打他的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