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七章 試驗田

“華夏人的性情總是喜歡調和、折中的,譬如你說,這屋子太暗,說在這裏開一個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許的。但如果你主張拆掉屋頂,他們就會來調和,願意開天窗了。”

這句話,是卓敬在道衍前來探望時,轉述給道衍的,他在某天聽姜星火說起,覺得很有意思,就記了下來。

《姜聖語錄》,道衍明顯是學而致用了。

在這次給未來大明更化變法定調的高層會議上,道衍一開始的謀劃,便不是在大明短時間內全面推行更化變法。

道衍很清楚這是不切實際地。

短時間內全面推行更化變法,不僅僅會發生剛才蹇義所說的壓指標導致基層失控,還有一個重要的問題,也是之前所說王安石變法失敗的另一重因素。

沒有足夠數量用於推廣變法的官僚隊伍。

而道衍認為,如果大明的更化變法想要像商鞅變法、宇文泰變法那樣長久地延續下去,這支用以推廣變法的官僚隊伍,絕不能完全從舊官僚中轉化!

新的官僚隊伍,要滿足幾個條件。

第一,本身就是變法的得利階層!

第二,從思維上堅信姜聖新學理論!

第三,主體應當是新式教育學校所培養出來的學生!

而只有培養出一支規模龐大到足以推廣變法的官僚隊伍,變法才能真正做到不變形走樣,不被扭曲利用,不勞民傷財。

道衍心頭幽幽一嘆:“老衲有生之年,只需播撒下變法的種子,控制好更化的方向,追隨姜聖推翻程朱理學……剩下無論是通過教書育人培養出一代人作為變法隊伍,亦或是真正地讓大明萌芽壯大出新的階層,恐怕都非老衲所能活著見證了。”

可道衍的神情,轉而振奮起來,一代人做一代人的事,雖然他已經老了,可這同樣意味著他擁有無與倫比的資歷,和調配手中多年積累下來豐富資源的能力。

眼下,就是道衍發揮自己能力的時刻了。

從“解決不了扶植新階層就不能更化變法”到“不能全面推行更化變法必須搞試驗田”,無論蹇義是主動還是被迫,此時都被逼出了“試驗田”這三個字。

這也就意味著,以蹇義為代表的士紳階層文官,被朱棣和道衍一步步逼到了死角裏。

但同樣值得注意地是,蹇義這幾位尚書敢跟皇帝討價還價,不是因為其人如何,而是因為,他們代表著背後一整個江南士紳階層。

如果朱棣和道衍非要強制地全面推行更化變法,哪怕蹇義等幾位尚書同意,恐怕到時候整個繼承自建文朝廷的官僚隊伍執行起來,更化變法依然會重蹈王安石變法的覆轍。

所以,“試驗田”要搞幾個、“試驗田”的個體規模如何、在哪裏搞“試驗田”、“試驗田”裏更化變法的力度到哪一步,就成了接下來廟堂博弈的焦點所在。

博弈,試探,談判,交換,妥協。

正如雙方心照不宣的遊戲規則那樣,隨著蹇義的一退再退,道衍也適時地放緩了剛才咄咄逼人的態度。

“陛下,老衲認為蹇尚書所言極是。”

道衍的三角眼也柔和了下來,微微眯著,嘴角扯起了笑意。

“便如蹇尚書所說,咱們用化肥種田,尚且要搞幾塊試驗田出來,多少能用來對比,用來看看效果,且能查缺補漏……更化變法自然也不能一口氣吃個胖子。”

朱棣也覺得時機差不多了,便說道:“那諸卿不妨議一議,我大明更化變法,若是用‘試驗田’先試試,該用那些地方做試驗田?”

黃福率先面無表情地答道:“臣以為,試驗田應選取對朝廷而言,隨時可以割舍的地方,這樣一旦出現動亂,朝廷可以出兵平亂,而不會造成太大的損失。”

此言一出,內閣值房裏的氛圍,頓時有些冷了下來。

眼見皇帝面色難堪,鄭賜馬上坐不住了,陰陽怪氣地對黃福說道:“黃尚書莫非以為,陛下要推行的更化變法注定失敗?”

“臣絕無此意。”

黃福沒有理會鄭賜的挑釁,他搖了搖頭答道。

“那黃尚書是什麽意思?”鄭賜窮追不舍。

黃福瞟了眼鄭賜,淡淡道:“只是為求萬全罷了。”

夏原吉與道衍對視一眼,旋即站出來打圓場:“黃尚書固然是老成謀國之見,只是臣以為,既然要推行更化變法,那便不該在隨時可以割舍的地方進行試驗,否則與棄子何異?”

“陛下。”夏原吉對朱棣說道:“既然做化肥時,姜師有‘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區別,那麽臣以為,更化變法,同樣至少也要有兩組……當然了,不一定是基礎條件相同的兩個地區,反而是基礎條件不同的兩個地區,更具有對比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