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八章 團結一致的內閣

“若是沒有了宗法、權威、聖人、道德,陛下想要依靠什麽來長久地統治天下?難道真的要回到五代十國那種‘兵強馬壯者王之’,完全蔑視一切秩序與權威的時代嗎?”

胡儼的話語,字字誅心。

同時,胡儼卻也巧妙地避開了“天命是否真實存在”這個話題,甚至對於很多具體的、不涉及儒家天命道統的更化變法措施,在嘴上都是支持的。

這便是說,胡儼這種級別的飽讀詩書的宿儒,如何不曉得儒家天命觀只能心證,不能實證?

而且別忘了,胡儼是通覽天文、地理、律歷、蔔算的,尤對天文緯候學有較深造詣,幾乎就是個青春版的卓敬……胡儼怎麽可能不知道天人感應有很多說不通的地方?

但胡儼幾乎明擺著告訴了朱棣。

天人感應是否真實,不重要!

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

究其根本,對於統治者這個最大的“大人”來說,最重要的不是大賢至聖先師孔子所說的這君子三畏,而是這君子三畏的下半句話,也就是“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

如果“小人”們不畏懼天命,那麽基於天命形成的宗法、權威、聖人、道德……這一套統治天下的東西都要被跟著不被畏懼。

沒有了這些可畏懼的,人們會畏懼什麽?

刀把子!

如果誰的刀把子硬誰就當皇帝,大明還能長久地統治下去嗎?

你朱棣刀把子硬,好,你是皇帝。

你如果把皇位傳給朱高煦,朱高煦刀把子也硬,好,他也是皇帝。

那再往後呢?

是不是就要某個大將來個陳橋兵變故事,黃袍加身稱帝了?

趙匡胤為什麽明明自己就是武夫出身,卻要背叛自己的階級,搞“杯酒釋兵權”,搞“強幹弱枝”,搞“兵不識將將不識兵”?

為什麽趙宋會出現病態地重文抑武?

為什麽韓琦會當面撅了狄青這位一代名將,口稱“東華門外唱名者方為好男兒”?

說到底,就是要維護這一套讓“小人”們畏服的天命、宗法、權威、聖人、道德,如此才好讓趙宋皇室長長久久地統治下去。

否則如果百姓不畏服這些,只畏服刀把子,就會無休止地出現五代十國的亂象。

而朱棣,也聽明白了胡儼話語裏的意思。

這不由地讓殺心已起的朱棣又刹那猶豫。

胡儼……不是第二個方孝孺。

胡儼既不像方孝孺那樣嘴硬到底,也不像方孝孺那樣認死理不放。

胡儼的目的,排在首位的當然是維護儒家道統,但胡儼同時也兼顧了從符合朱棣切身利益的皇權統治方面來講解。

先維護朱棣的利益,再通過二者的綁定,維護儒家道統,而非一開口就是道統不可變。

胡儼是把儒家天命與皇權統治之間的關系剖析地清清楚楚,講給朱棣聽,告訴他更化變法本身或許沒問題,有些更化變法措施也是好的,但是問題在於。

如果其中諸如擴充欽天監規模,監測天文現象;恢復荀子儒家五聖地位,調整科舉內容;宣傳聖王之說,樹立民族國家概念這些東西推行下去,那麽動搖儒家天命,幾乎是必然的。

動搖了天命,後續一系列用於維持朱棣及其子孫統治的宗法、權威、聖人、道德這些東西,也會跟著被動搖。

那麽朱家的根本利益,就會受到損害。

所以皇帝你就要慎重考慮,到底要不要以動搖皇權根基為代價,改變儒家道統,進行變法圖強。

內閣眾人聽罷恍然大悟,不禁佩服胡儼的研學之精。

這些道理,作為大明帝國最頂尖的青年才俊,內閣眾人當然也懂。

但若是想在如此高壓力的場合下,直指儒家經典用於維護統治的本質,繞開皇帝給挖的所有坑,繼而達到既維護儒家道統,又維護皇權統治,還保住了皇帝的面子。

這一箭三雕,實在是考驗功力。

“真沒想到,胡儼平日裏老實憨直、不聲不響,今日卻能說出這番話來。”

朱高熾也是高看了胡儼一眼,內心想道。

便如後世那句“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風高浪急,更見砥柱中流”,內閣眾人平日裏高談闊論,此時卻喏喏不敢言。

反倒是平日裏不怎麽愛說話的胡儼,此時倒是能極為有理有據地勸諫皇帝,甚至讓皇帝都沒了發怒的理由。

怎麽發怒?

人家胡儼為你好,站在你的角度把道理說的清清楚楚,本來就是你讓人發表意見,現在還能翻臉殺人不成?

朱棣沉默了。

朱棣當然不是文盲,但你要說他熟讀經義到了能現在反駁胡儼這套說法的地步,那倒也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