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九章 範仲淹的一根筆

“姜先生心系百姓,實有大愛,在下佩服。”

密室中,朱高熾不禁贊嘆道。

原因無他,朱高熾只是敏銳地察覺到了姜星火剛剛提到的那句的真實意圖。

“不錯。”同樣注意到了這一點的夏原吉亦是連連贊同,“雖說只是不起眼的一點提法,但若是往大了說,可謂是華夏歷史頭一遭!”

夏原吉這句話,細究起來,其實真不過分。

什麽人能評價影響官吏的升遷罷黜?

在漢朝,是察舉官!

在魏晉,是中正官!

在隋唐,是門與閥!

在兩宋,是士大夫!

而姜星火關於考成法和庸者裁汰之法的設想裏,卻偏偏提到了。

你說如果真的落實到大明帝國的地方基層,這一點真的會有多大用嗎?

恐怕不見得。

但有跟沒有,就是兩個概念!

庸者裁汰之法,既然要考慮普通老百姓或者衙門行政對應人群的意見,那也就是說,對於地方官吏來說,考核的時候要聽取一些普羅大眾對其人的評價,哪怕可能這個部分在影響決策中占比很低……當然,這個規則也有可能被人所利用。

但無論如何,從底層視角來了解某一個官吏,都是大明值得邁出去,也是必須邁出去的一步。

“不錯,老衲覺得這一點,很有利於官吏階層的整肅。”

道衍轉動念珠道。

很簡單的道理,使老百姓有一個理論上的渠道來監督官吏,讓官吏在任內有哪怕一點點的壓力,對於處於封建社會底層的普通老百姓來說,都是一件天大的好事。

這說明,他們不在是“失聲者”。

朱高熾亦是想到了隨父皇杭州西湖一行時,遇到的那個天資聰穎的少年。

那個名為“於謙”的少年,小小年紀,給同伴分魚時,便說過類似的話。

若是我不為不能言者出聲,他日我不能言,何人肯為我出聲?

幾歲孩童都懂的道理,在場的大明帝國高層決策者,如何能不懂?

把官吏在理論上置於普通老百姓的話語評價裏,既可以讓官聲好的、能幹的、清廉的官吏,在晉升時更加輕松,也可以對那些魚肉百姓的官吏,造成一定的心理壓力。

哪怕裝,這些封建官吏也得裝出個樣子,如果能對老百姓沒那麽苛待,或者少哪怕一絲的苛待,這個政策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朱高熾階段性地總結道:“若是父皇真的能下定決心,如姜先生所言,在整個大明推行考成法與庸者裁汰之法,恐怕對於大明百姓來說,真的是一件天大的好事……同時,也能極大地提高大明從中央到地方各級衙門的行政效率,能讓官吏之間產生競爭的氛圍,這樣就能讓那些循規蹈矩的官吏,也在環境的壓迫下勤奮起來。”

……

“姜先生設計的這個‘緩沖期’,想來是極妙的。”鄭和著實沒忍住,最後還是發表了一下自己的看法,“否則的話,對於某些官吏,恐怕真成了滅頂之災了……或許他們能力不差,只是周圍的人能力太強?”

鄭和的話,其實也有幾分道理,這種特殊情況,確實是有可能出現的。

但鄭和話音剛落,朱高煦卻幹脆反駁道。

“俺雖然史書讀的不多,但範希文相公那句‘一家人哭,何如一路人哭’,還是讀過得……考成法若是推行公平,庸者就該裁汰!何談不是他差,而是周圍人能力太強呢?”

這裏朱高煦提到的,便是範仲淹慶歷新政的一件著名歷史事件了。

慶歷新政的吏治更化部分,其中的“抑僥幸”主要將矛頭指向造成冗官泛濫的蔭官制度;“擇官長”,其實是“明黜陟”的具體實施措施,也就是選擇優秀的官員,淘汰庸官、貪官和懶官。

而在實行“慶歷新政”的過程中,北宋朝廷選派了一批精明能幹、正直清廉的官吏巡察全國,檢視地方官吏的為政情況,並據實報告朝廷。

範仲淹本人在巡察的過程中,根據每個人的政績、才能和品德,對不稱職者一律降黜,不徇私情;對精明能幹、政績卓著者加以遷賞。

有一日,範仲淹接到了各地按察使的報告,翻開各路官員的花名冊,看到缺德少才、害民敗政的轉運使,便秉筆直揮,把名字勾掉了,重新安排德才兼備的有為之士。

富弼平時對範仲淹十分尊敬,這時見範仲淹毫不留情地罷免不稱職官吏,不免有點擔心,從旁勸止說:十二丈則是一筆,焉知一家哭耶。(您一筆勾掉很容易,但是這一筆之下可要使他一家人痛哭啊。)

範仲淹則是回答說:“一家哭,何如一路哭耶!”

見兩位學生有了不同意見,姜星火這時候也適時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