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章 新獄友注意出廠時機

此時,距離姜星火的上一次講課已經過去了三天,而朱棣是在那天晚上從蘇州府回到南京城的。

所以,簽押著皇帝印璽的詔書,經過驛站兩天半的加急傳遞,已經送到了位於泉州造船廠的馬和手裏。

皇帝又給了他兩項新的任務,以及一份獎勵。

為什麽說又呢……

因為馬和最開始被派的活計,是為下西洋督造大批船只。

這個活計,馬和領到的是其中之一,同時還有其他的宮內太監級別的宦官和幾個侯伯一起在南方諸多船廠裏進行,並非是說讓馬和在泉州船廠督造出所有下西洋的船只。

從任務難度上來說,沒什麽難度。

因為得益於洪武朝政策的積累,能夠作為遠洋海船的成材大木,在西南諸布政使司已經積累的相當的數量,這些大木順著長江、珠江南下後,匯集到了沿海的各造船廠。

大明雖然明確地把海禁作為國策,可自從宋朝元朝時代就開始為水師制造戰船的各地造船廠,造船工藝還是在的,在洪武時代也一直負責為大明的水師造船,造船業的產業匠人並不缺乏。

故此,馬和在泉州的日子,還算過得清閑,每天去造船廠看看進度,以自己的身份負責協調一下各方所需,便也罷了。

而很快,不知道皇帝抽什麽風,竟然想去打日本,於是作為皇帝心腹,馬和接到了第二個命令,那就是協同水師掃蕩福建、浙江沿岸的倭寇,是的,就是倭寇。

倭寇這東西,最早並非是從幕府時代開始出現的破產武士演化成的浪人,而是早在日本的南北朝對峙時期就已經出現,他們漂洋過海,與大明的海盜勾搭在了一切。

而皇帝的第二道命令也不出意外,那就是盡量抓獲更多的倭寇,收集日本國內的情報,包括各地的大名、地形、兵力、人際關系、社會習俗等等。

於是,東南沿海的倭寇就遭了殃。

馬和與水師的將領出海把所有已知的的倭寇據點全部掃蕩一空,在倭寇裏俘獲了數量相當可觀的日本浪人。

通過篩選這些浪人雜七雜八的口供,也大概對日本此時國內的情況,有了一個了解。

首先是大明沿海的倭寇組成,是由漢人海盜、朝鮮半島的賤民階層以及漂泊民、退居海外的方國珍殘部、因南北朝內戰而產生的日本浪人組成。

其次是日本的國內情況,大明之前交往溝通的,是日本的南朝,也就是“大覺寺統”,當時的征西將軍懷良親王冒充了日本國王,這一點朱棣之前就已經知道了……而獲勝的是北朝,也就是“持明院統”。

眼下在日本一言九鼎的,是室町幕府第三任征夷大將軍足利義滿。

正是足利義滿,率軍重新統一日本,在巨大的軍事壓力下,南朝的後龜山天皇還幸京都,向北朝的後小松天皇進行讓國儀式,授予神器,實現南北朝統一,如此室町幕府成為支配全國的統一政權。

而在十年前,足利義滿就已經把征夷大將軍的名位交給了兒子足利義持,自己出家為僧,但集公家武家權力於一身的足利義滿,依舊在實質上統治著日本。

在大明這邊靖難之役南北兩軍開片的同一年,足利義滿制服了日本國內最後一個反對他的強力大名大內弘義,使其權威無限增高。在經濟方面除繁榮本國商品貿易外,他也努力發展明日貿易。

在去年也就是建文三年(公元1401年),足利義滿遣使祖阿與肥富赴明,在國書中奉大明為正朔,向建文帝稱臣納貢,建立明日貿易關系。

今年新皇帝登基沒來繼續稱臣納貢,所以成了朱棣口中的“不臣之國”。

除此之外,便是日本此時的國內廟堂經濟情報。

廟堂上,足利義滿的室町幕府在諸國置‘守護’和‘地頭’,他們一方面擁有裁判訴訟、處理無主田地、征收稅款、催促兵役的權利,同時不斷侵吞莊園,將領國的國人變成自己的家臣團,目前經過四代幕府將軍後,已經演化成了‘守護大名’,因為中央與地方的根本矛盾,與室町幕府日漸疏遠,產生了自主性。

經濟上,由於室町幕府對守護大名的統治力較為有限,所以其經濟主要來源於分散在各地約二百余處的直轄地‘禦料所’,由幕府將軍的近臣們負責管理,代征‘年貢米’、‘年貢錢’作為幕府將軍家的生活費用與負責人的俸祿。

雖然幕府將軍在需要用錢的時候,也會向諸國的守護大名課稅,但他們只會選擇性聽命,因此不得不在京畿內的交通要道設‘關所’,征收‘關錢’(過路費),或在渡口收取‘津料’(關稅),並且對京都內外的‘土倉’(當鋪)與‘酒屋’(酒坊)課征雜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