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三章 白銀單軌制

白銀單軌制!

綁架所有國家,成為世界貿易體系的結算貨幣!

從來沒有聽過的概念,讓朱棣和夏原吉面面相覷。

朱棣怔了幾息,旋即問道:“夏卿,白銀單軌制,結算貨幣,這是什麽意思?”

夏原吉回答道:“回稟陛下,白銀單軌制是什麽意思,臣並不太清楚。但是結算貨幣,臣倒是能從這個名字聽懂個大概,這個說起來也不算復雜,臣給您講解便是咱們大明與周邊的國家以後下西洋要做生意對不對?”

朱棣點了點頭。

夏原吉繼續說道:“結算貨幣,就是咱們大明拿著大明寶鈔去買東西,人家必定是不認得吧?”

“那是自然。”朱棣笑道。

夏原吉接著說道:“可是假如把大明寶鈔換成白銀,人家肯定認啊!畢竟白銀還是很值錢的。而這裏用來交易時付賬收賬的貨幣,臣所料不差的話,就是所謂的結算貨幣。”

朱棣想了想問道:“那如何讓大明印的紙鈔,成為西洋諸國的‘結算貨幣’呢?靠武力恐怕不可能吧。”

“這個臣也不清楚。”夏原吉尷尬地咳了一聲,“或許所謂的‘白銀單軌制’就是它的前置步驟吧,臣雖然不明白具體意思,但是看字面意思,這裏的‘軌’,應該跟‘車同軌、書同文’裏面的‘軌’差不多的意思。”

朱棣點點頭,表示理解。

在他的設計中,未來第一次下西洋,大明是打算先向海外出售絲綢、瓷器等物資。這些貨物的價格,估量當地情況之後再統一出售,比如說價值千貫的絲綢,在海外最少需要賣出十倍甚至數十倍的價格,如此才不枉大明聲勢浩大地下西洋一趟。

但是在這裏面,卻存在著極度缺乏信息的隱患。

首先一個問題就是:海外諸國究竟會不會買?

其次,現在海外諸國到底都是哪些國家?從元朝乃至宋朝繼承的堪輿圖和海圖,恐怕過去了這麽多年,早都已經落伍了。

因此,朱棣決定第一次下西洋以探路為主,派親信到那些遙遠的地方走一遭,看看具體情況,再接著規劃以後是以遠洋為主,還是就在傳統的朝貢體系範圍內打轉。

且不說密室內的朱棣和夏原吉在做著計較,墻內,姜星火也開始了對構建‘白銀寶鈔’體系的深入講述。

“……白銀單軌制的核心,就是廢金、銅,留白銀,說白了,就是白銀獨尊!”

李景隆看了看墻壁,自覺地提問道。

“姜郎,如果以白銀為核心,那麽金銀不能共存這一點我知道。可是為什麽跟銅都不能共存呢?銅作為輔幣不可以留下來嗎?”

被打斷的姜星火並沒有不悅,他極為耐心地解釋道。

“不能。原因也很簡單,我給你舉一個具體一點的例子,你就清楚了。”

“還是以元朝舉例。”

好吧,倒不是姜星火這麽偏愛元朝,而是元朝確實是中國古代歷史上,貨幣更化(折騰)經驗最為豐富,貢獻了最多失敗案例的朝代。

“按照之前所說,你們應該清楚,元朝前後經歷了四次變鈔。”

李景隆目光閃爍,他‘親歷’了中統鈔到至元鈔,至元鈔再到至大銀鈔的過程。

至於最後一次至大銀鈔【變鈔】為至正交鈔,雖然李景隆並沒有‘親身’經歷過,但是根據他小時候他的父親,初代曹國公李文忠的敘述,也清楚至正交鈔到底是個什麽玩意。

至正交鈔,簡而言之不如擦屁股紙,用來擦屁股都嫌硬。

姜星火繼續說道:“至正交鈔發行後,元朝貨幣信用徹底崩塌,一百年間被連續騙了三次的老百姓,徹底對元朝政府發行的貨幣失去了信任,所以第四次變鈔,其實並沒有成功。”

“變鈔不成功,元朝政府無奈,只能發行銅錢作為輔幣。看起來很正常是吧?紙鈔都沒人認了,那只能發行輔幣啊。”

朱高煦點了點頭道:“確實如此,不然也沒有其他的辦法了俺覺得。”

李景隆接話道:“是啊,這樣看起來似乎也挺合理,畢竟元朝政府想要穩定民心,也需要有些東西才行。銅錢嘛,用了上千年了,應該是最適合的選擇。”

“那麽這個看似非常合理的抉擇,結果是什麽呢?”

聽了姜星火的話語,李景隆臉色一黑。

在不久之前,他根據自己的理性判斷,也非常‘合理’地做出了不修黃河的抉擇。

最後的結果,咳咳,就不說了。

“後果就是,從此元朝自立國之初苦心經營的紙鈔體系直接崩塌,銅錢再次成為主導貨幣。”

“緊接著民間就出現了‘爾來歲頗豐收,而物價甚賤,得鈔為艱’,‘糶終歲之糧,不酬一引之價,緩則輸息而借貸,急則典鬻妻子’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