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六章 貨幣遊戲:模擬元朝

“132年前,忽必烈以《建國號詔》告諭天下,取《易經》中大哉乾元之意,建國號為大元。”

“這個帶甲數十萬,疆域無比遼闊的國家,建國後面臨的第一個問題就是,用什麽作為貨幣?”

“這個抉擇,無疑會深刻地影響到日後大元的命運。”

“好,現在選擇題來了,給你們一次模擬當皇帝的機會……如果你是大元的統治者,你會選擇以下哪種當做貨幣?注意,此時南宋尚未滅亡。”

姜星火帶著幾分笑意,像是在誘導一般,說出了選項。

“黃金,白銀,銅錢,紙鈔。”

“至少選一個吧。”

李景隆聞言陷入了沉思。

黃金可以首先排除掉,自古以來,中國就沒有用黃金當做流通貨幣的朝代。

中國極其缺乏金礦,導致了黃金非常貴重,全部的金礦都被朝廷所牢牢把持,控制在手中。

黃金從的開采到融化冶煉,再到鑄造使用,根本不是普通的平頭老百姓能接觸到的。便是縣城裏富貴人家嫁女兒,也只是最多幾件金飾而已,這些嫁妝還大半是一代代傳下來的,少有土豪肯全部打造新的。

至於朝廷拿黃金來鑄造金幣,可以是可以,不是沒有朝代這麽幹過,但一般都是用來賞賜大臣用的。

用金幣在民間流通……你沒聽說過“稚子懷金,行於鬧市”的故事嗎?

便是沒聽說過,也總該懂得“匹夫無罪,懷璧其罪”的道理吧。

用金幣,純粹是在挑戰人的道德底線。

而道德底線這種事情,一般最好不要去挑戰,因為一旦挑戰了,就很難想象人的道德底線究竟會靈活到何等程度。

至於白銀,白銀比黃金的存儲量和開采量都多一些,但多的也有限得緊。

跟黃金一樣,白銀在老百姓心裏的價值是沒問題的,這東西拿出來大家都認。

但白銀除了產量少的問題以外,還有一個重要問題,那就是這東西沒有統一的重量、成色標準。

說到這一點,便要感激千古一帝秦始皇的功勞了,正是秦始皇統一貨幣,才讓“秦半兩”成為定制……再往後“漢五銖”也好,“隋五銖”也罷,總歸是有個統一的重量標準的。

——但白銀沒有。

所以白銀非常不適合百姓的日常小額交易,倒是適合大額交易,因為在大額交易的場景裏,幾十貫錢就得一個壯漢才能背起來,上千貫錢就得靠馬車拉了。

因此,白銀最多作為輔幣。

李景隆排除了黃金,把白銀作為了備選項。

而在隔壁密室,戶部尚書夏原吉給朱棣的解釋,儼然是更加專業細致的。

“陛下,當時元朝控制的兩河(河北、河東),關中,山東,俱是不產銅或者只產少量銅的。而元朝控制的鑄幣、冶煉場,都是位於從金朝繼承的河南腹心之地。從隴右的西夏故地(今甘肅白銀地區)萬裏迢迢運銅的話,造出來的錢成本極為高昂。”

“在金朝的時候,缺銅就已經缺的很嚴重了,當時兩河地區‘錢荒’很嚴重,金朝被蒙古和南宋兩面夾擊,缺少銅料到實在無力解決,只能推出了紙鈔來減緩錢荒。”

朱棣了然地點了點頭,說道:“所以元朝開國選用紙鈔,其實是不得已而為之了?”

“非止如此。”夏原吉補充道,“紙鈔其實當時在北地和南宋,接受度都是比較高的,不需要擔心被百姓所排斥。”

“而且……”

“有話就說。”朱棣毫不在意。

“說句實話,蒙古人雖然野蠻殘暴,嗜殺好戰,但元朝在天文、歷法、術數、經國濟民等方面,其實是比較發達的,元初那批人也頗為開明,什麽都敢嘗試。”

朱棣聞言沒有生氣,反而予以肯定:“那倒是,回回砲、火藥,這些不都是蒙古人用的厲害?所以貨幣這塊,元朝選了紙幣,既是缺銅也是覺得百姓能接受,就壯著膽子試了試唄?”

“大抵是這般心態的。”夏原吉微微頷首。

就在密室裏朱棣和夏原吉交談之際,墻內朱高煦和李景隆也各自做出了自己的抉擇,說出了自己選擇的‘元朝貨幣’。

紙上兵聖李景隆,自信地說道。

“如果我是元朝的皇帝,那麽我會選擇沿用銅錢作為主幣,而選擇白銀作為輔幣……不用提示我,稍有常識的人都知道當時北地缺銅,正在鬧‘錢荒’,我這麽選是有我的理由的。”

朱高煦聞言皺了皺眉,稍有常識的人都知道,俺咋不知道?

好小子,你罵俺沒常識是吧?

朱高煦怒目而視。

李景隆大約也反應了過來,縮了縮脖子繼續說著他的理由。

“從軍事的角度來講,元朝建立之時,彼時的南宋劍南西川道已失,唯有劍南東川道靠著余玠構築的山城防禦體系苦苦支撐,其目的也只是扼守四川半壁,阻止蒙軍從長江上遊順流而下罷了。”